成都女孩劉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並免收每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一個普通的孩子為什麼能夠成功?一個普通的家庭為什麼能夠成功?其中必有它的原因。也許是出於對成功的渴望和羨慕,人們過分渲染了劉亦婷的成功,卻沒有去追問和細想她成功後麵的東西。後麵的東西就是母親劉衛華的觀念、方法,以及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辛勤努力。
劉衛華,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她在女兒劉亦婷出生之後,一直用《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中提到的方法教育劉亦婷,把女兒送入了哈佛大學。她與丈夫結合這些年的教育孩子的經驗,在2000年推出一部《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這本書成為全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寶典。
劉亦婷,高中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學校。1999年,她在開始考大學時,因為在各個方麵出類拔萃的表現,同時接到了美國四所著名大學——蒙特裏尤克學院、威爾斯利學院、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書,並免收每年高達3萬多美元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如今的劉亦婷已經從哈佛本科畢業,就職於世界著名的波士頓谘詢公司。
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
日本當代著名教育家、索尼電器公司的創始人及名譽董事長井深大先生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0歲開始。劉衛華也覺得,女兒一生下來就要對她進行科學的教育。
她讀過一本名叫《早期教育與天才》的書,書中介紹了美國教育家斯托夫人教育女兒的方法。她也決定從訓練孩子的五官、刺激大腦發育開始。因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是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礎,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覺器官,能夠促使大腦各部分機能積極活動,形成積極的條件反射,調節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果孩子大腦的各個功能區都能夠發揮出最大效能,她就會成為一個聰明伶俐的人。
在訓練五官時,他們首先訓練的是孩子的耳朵。因為嬰兒的聽力比視力發展得要早,孩子學習語言,積累詞彙,主要也是依賴聽覺。每當婷兒在喂奶前醒來,母親就在她眼前搖響彩色的搖鈴,刺激她的聽覺和視覺。並把搖鈴慢慢地左右移動,吸引她的注意力。
至於味覺,母親除了給她各種味道的刺激之外,又考慮到“糖吃多了不覺甜,鹽吃多了不覺鹹”,而糖和鹽吃多了對身體沒好處,所以始終堅持“清淡原則”,既可保持她的感覺靈敏度,又可避免養成多吃糖和鹽的壞習慣。
對於這種訓練所收獲,劉衛華在《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中提到:
尤其可貴的是,對感覺器官的訓練使婷兒變得感覺靈敏、反應積極。5個月大時,抱在鏡子跟前喊她“親一個”,她張著嘴就撲向鏡子裏的小家夥;讓她坐在膝蓋上把著手教她跳舞,她集中注意大的時間遠遠超過幾分鍾(同月齡隻要求幾秒鍾)。
第一次被我抱上大人飯桌時,一個比她大幾個月的孩子坐在飯桌上幾乎沒有反應,婷兒卻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她緊盯著我的筷子伸向菜盤,我夾起菜來她馬上張開小嘴追著迎,沒料到菜送進了我的嘴裏,急得她又是跳,又是叫,恨不得撲到桌上自己吃去……如此種種,都預示著婷兒正在形成積極、主動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劉衛華夫婦還特別注意訓練孩子爬行的能力。美國費城人類智力潛能開發研究所所長葛蘭·道門博士說:“若隻用三個字來說明怎樣才能開發你孩子的智力潛能,那就是——讓他爬。”
在婷兒滿月之後,在床上能夠抬起頭來了,母親就用手推著她的腳丫,訓練她爬行。為什麼爬這麼重要呢?因為俯臥是最適合嬰幼兒的活動姿勢,嬰兒爬時,其頸部肌肉發育快,頭抬得高,可以自由地看周圍東西,受到各種刺激的機會也增多了,這就會大大促使大腦發育,讓孩子變得聰明。
在新生兒階段開始訓練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母親在日子中記錄“不到20天,婷兒就能視線跟隨過中央線了,比國際通行的丹佛小兒智能檢查測定的平均值早出現20天左右;4個月大時,婷兒就已經會自己翻過身來,小屁股一撅一撅地躍躍欲爬,比平均值提早兩個月……”
劉衛華覺得,開發智力一定要早教孩子語言。因為語言是人類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孩子就得不到任何知識。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語言,其他的教育都談不上。
井深大先生主張,對孩子輸入有用信息的時間,可以從15天大開始。於是,在婷兒15天大的時候,母親就像井深先生所希望的那樣,開始給女兒“輸入”詞彙。
父母從婷兒觸摸到的生活用品開始,反複教給她各種實物的名稱。當她稍大一點,就抱著她教她認房間裏的各種器具和用品;身體的各個部位;衣服的各個部分;房子的各處;院子裏的花草樹木、飛鳥蟲魚等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實物,基本上是看到什麼說什麼,還教給她動詞和形容詞等。
但是,教孩子說話要注意,一定要教孩子正確的語言。他們全家都像威特父親做過的那樣,對婷兒說的都是規範的語言,基本上不用許多大人對嬰幼兒常用的那種“奶話”,比如“嘎嘎”(肉)、“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因為對孩子來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是同樣的;前者是遲早總要學的語言,後者則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教“奶話”等於白白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