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如何保證孕婦營養
孕期的飲食應當多樣化,保證有充足的熱能、蛋白質、礦物質、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通過日常飲食攝入。
妊娠初期,即懷孕頭3個月,胎兒的主要器官已分化、形成,但生長速度較慢,孕婦每天隻需要增加12.34兆焦(20 950千卡)的熱能就可以了。這一時期,孕婦由於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往往有惡心、Ⅱ區吐、厭食、偏食等現象,脾胃功能降低。因此,要以健脾胃的食物為主,不要吃油膩的東西,最好少食多餐,主食以麵食、米飯為主,佐以健脾胃的副食,如豆腐幹、鹵雞蛋、糖炒栗子、蘋果、山楂等。
懷孕中期,即懷孕4~7個月,胎兒需要大量的蛋白質構成自己的肌肉筋骨,而母親也需要蛋白質供給子宮胎盤和乳房發育:胎兒的骨骼、大腦發育需要大量的鈣、磷,一定量的碘、鋅和各種維生素。
孕婦應以補氣養血為主。主食除米、麵外,還可吃些小米飯、大麥飯。益氣的副食如雞肉、雞蛋、鵪鶉蛋、土豆、山藥、豆製品、黃魚、蝦等,養血的副食品如動物肝髒、牛肉、牛奶、鱔魚等。菠菜、黃花菜等含鐵量較高,可以適當吃一些。另外,可在醫生指導下加服鈣片、魚肝油等。
妊娠晚期,即臨產前的2個月。這一時期胎兒的體重增加很快,如果營養跟不上,孕婦往往會出現貧血、水腫、高血壓等並發症。這一時期孕婦需要補氣、養血、滋陰。可吃一些海參、蠔肉、魚、瘦豬肉、銀耳等滋陰食物。若發生水腫、高血壓,可吃些紅豆粥、冬瓜湯、鯉魚湯等少鹽、利尿的食物;如果血紅蛋白低,多吃一些蛋黃、豬肝、紅豆、油菜、菠菜等含鐵量高的食物。還應多吃大豆、蝦皮、海帶等富含鈣的食物以及粗纖維蔬菜、水果等。
孕期增加營養,除增加熱能和蛋白質的攝入外,還要注意食物品種的多樣化.保證礦物鹽和維生素的攝入。
孕婦體內缺乏葉酸和維生素,胎兒發生神經管畸形的危險就會增加。因此,孕婦應多吃蔬菜、水果,並適當地補充葉酸和多種維生素。
妊娠6個月以後,孕婦普遍出現低鈣症狀:這是因為除母體需一定量的鈣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外,胎兒的形成(骨骼、牙齒等)更需要大量的鈣。因此,孕婦應多喝牛奶,並適當地補充鈣劑。有人認為孕婦補鈣會導致骨盆變硬、胎兒骨頭變硬,造成分娩困難,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需要糾正。
孕婦患缺鐵性貧血比較普遍,因此孕期補鐵也很重要:孕期應每月查一次血紅蛋白,補充鐵劑及維生素C,並增加蛋白質攝入。
孕期應限製動物性脂肪的攝入,補充蛋白質食物(從瘦肉、蛋、奶、魚等食物中補充)及鈣、鐵和維生素B,較豐富的食物,可減少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發生。
大腦是智力發育的基礎,胎兒的大腦發育最容易受到母體營養的影響,如果母體營養不足,胎兒的腦細胞增值數目就會低於正常水平,頭圍也較小,出生後表現為智力發育遲緩和腦功能異常。因此,孕婦應保證充足的營養,但並不是說吃得越多越好,而是一方麵要加強營養,另一方麵還要注意營養平衡。科學而合理的營養,不僅可以促進孕婦健康,而且有助於胎兒身心發育。
孕期需要哪些特殊營養
調查表明,孕期最容易忽視的營養素,一是水,二是新鮮的空氣,三是陽光,這也是孕婦需要的特殊營養。
人體除了需要必要的食物營養之外,水也是必需的營養物質。但是,水卻經常被人們所忽視。
眾所周知,水占人體體重的60%,是人體體液的主要成分,飲水不足不僅會引起幹渴,同時還會影響到體液的電解質平衡和養分的運送。調節體內各組織的功能,維持正常的物質代謝都離不開水。所以,在懷孕期間要養成多喝水的習慣。
清新的空氣對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確實是一種奢侈品,近年來,空氣汙染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問題。另外,有些孕婦因為怕感冒,不經常開窗,從而影響室內空氣流通,長此以往,會影響孕婦健康。因此,一定要注意室內空氣清新。
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消毒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陽光對人體皮膚的照射,能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鈣質吸收和防止胎兒患先天性佝僂病。
孕期的膳食宜粗細搭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場上物資供應的充足,精白米、精白麵的供應日益增多。一些糧食加工部門,把糧食加工得越來越細,認為隻有這樣才算高檔次、精食品。所以,人們在飲食上就不得不以精米精麵作為主要食品了。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