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第38章 善於管理,並學會“偷懶”,而不事必躬親(1)(20:25)(1 / 2)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思科的總裁曾說過,隻靠一個人的智慧指揮一切,即使一時能取得驚人的進展,但終究會有一天行不通。{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浙商普遍認為,如果你是個有“手腕”的管理者,並不需要大權在握,親力親為,要注重知人善用,抓大放小,學會“偷懶”,不然受累的隻有自己。

領導要學會“偷懶”

在我們身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老板,勤勤懇懇,早來晚走。無論大事小事,樣樣親力親為,的確十分辛苦,但所負責的工作有時卻雜亂無章,眉毛胡子亂成一團。事事都管、都抓,結果必然什麼都管不好。所以,領導如何抓大放小,學會“偷懶”很有門道。

凡有上級與下級、用人者與被用者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領導的工作就是抓綱舉目,抓緊大事,比如:製定軍事戰略方針、作戰計劃是軍事統帥的大事;把握企業的發展規模、產品的品質種類、發展遠景是企業領導的大事。企業領導盡量不要參與小事的商議工作。要學會在靜悄悄的氣氛中踱方步,把主要時間用於對重大問題的深思熟慮上,而不是對小事事必躬親。

《呂氏春秋》提出兩個方法:宓子賤和巫馬期先後治理單父,宓子賤治理時每天在堂上靜坐彈琴,沒見他做什麼,就把單父治理得相當不錯;巫馬期則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晝夜不閑,親自處理各種政務,也把單父治理得不錯。兩個人兩種治法,一是事不躬親,一是事必躬親。兩種方法孰優孰劣?事不躬親是“古之能為君者”之法,它“係於論人,而佚於官事”,是“得其經也”;事必躬親是“不能為君者”之法,它“傷形費神愁心勞耳目”,是“不知要故也”。前者是使用人才,任人而治;後者是使用力氣,傷力而治。使用人才,當然可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使用力氣則不然,弊生事精,勞手足,煩教詔,必然辛苦。

事必躬親,在名震四海的王均瑤身上就有明顯的體現,這個缺點是他從一個創業者到企業家轉化過程中的“柵欄”,也是他自我超越、自我完善過程中沒有完成的作業,過度的勞累致使他積勞成疾,透支了生命。

這裏有幾個小片段,記錄了王均瑤的“細心”。2003年11月,在上海市浙江商會主辦的“新浙商財富沙龍”活動的前一天,王均瑤為了來賓桌簽名單的排定竟然忙碌到深夜。他曾經說過,當初在考察浦東的一塊地時,是自己拿著地圖開著車前往實地勘測的,並且還用自己的腳一步一步地去丈量。在公司裝修的階段,王均瑤也是事無巨細都要過問。連他自己也感到了不妥,就在會議上主動說:“你們不要說我什麼都管,用什麼油漆、買什麼樣的家具都要自己來,就算是我在這方麵有個人的興趣愛好行不行?”直至後來,浙江商會的公祭大會上,商會領導介紹:在商會的會刊《新浙商》出刊前,王均瑤跟編輯們一起奮戰了5天5夜,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標題都認真修改。

事必躬親,使得均瑤集團的事業能夠盡量不打折扣地朝著他製定的戰略方向發展,但卻透支了他的生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王均瑤董事長於8月份從醫院出院了。那一天下午6點半,大部分員工還在辦公室。他談笑風生地來到了公司。當我聞訊過去時正看見他大步跨入寫字台後麵的椅子。他長噓了一口氣帶著興奮的神情說:‘離開公司這麼長時間真是憋死人了,我要好好地感受感受辦公室的氣氛。’說完,他仔細審閱了當天的《均瑤新聞》。看了看當天的報紙,才意猶未盡地姍姍離開辦公室。”均瑤集團黨委書記陳理這樣向記者描述當時的情景。

均瑤集團的發展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王均瑤前瞻的眼光和個人的戰略決策能力的基礎上的。可是,他個人的光芒可以說蓋過了企業的光芒。個人英雄主義、個人品牌影響了企業品牌,他事必躬親、大包大攬的工作作風也加重了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分量。領導力是稀缺的資源,往往一百個人裏,不一定有一個能擔當領導大任。浙商認為,如果一個領導樂於事事親力親為,那麼還領導別人做什麼,自己做了不就好了?可見領導的作用並不是事必躬親,而是帶領別人,發揮領袖作用。

追求無為而治

孔子說:“天下的人,最後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種種的思考。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呢?”老子認為,無思無慮,就是順應之功,自然之至,無為之極。無為,能達到寂然而應、感通於神的境界,自然有所成就。老子不崇尚事事躬親,而是追求無為而治。

從古至今研究領導學的人,無不認為“無為而治”是領導學的最高標準,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的人,是天下第一流的領導。無為並不是一件事情也不做,而在於盡到做領導的職責。無為的人並不是引他不來,推他不去,而是說他能依從規律辦事。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平常人所說的清靜無為的消極思想,而是老子的學問,其實就是一種領導學,就是指導領導如何處上,怎樣蓄下,如何保存自己,怎樣做好管理工作,讓人才各安其位、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