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跡》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例展台
作者:張勇
一、 導課激趣
月亮是我們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記憶中,最美的一處月景是怎樣的呢?賈平凹先生的《月跡》一文,用兒童的眼睛去尋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樣的月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美文。
二、 美文選讀
請大家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寫月的文字,靜心品讀,努力將文章的畫麵再現到自己的腦海裏,你將會有奇妙的發現。
三、 美景循跡
剛才你選讀的是哪一處月景呢?請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閱讀體會。(結合學生的自主體會,啟發集體研討交流。)
【鏡中之月】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裏,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
“溜”很容易讓人想起什麼人?這哪有美呢?加上前麵的修飾詞“款款”之後呢,你會把這“溜”和什麼人聯係起來?
“款款”不僅寫出月光移動的緩慢,更有一種從容悠閑的姿態,所以後麵的“溜”便有了一份調皮和可愛了。切合那時那景,這便是語言的情境感、情韻感。伴隨著月亮的變化,兒童們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通過這些動詞和語氣詞的變化,將這月光的調皮可愛、動態變化之美,以及兒童們的驚喜、專注之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院中之月】
指名朗讀。你在讀這段文字時,特別想讀出怎樣的感覺來?你認為文段中有哪些詞句,幫助你讀出了這樣的感覺。
作者為什麼要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樣的嗎?(這兩個詞不僅寫出來白亮,而且還有了溫潤的質感,仿佛整個環境就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濟南的冬天》裏也有類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但是老舍並沒有用“藍藍的、晶晶的”這樣結構的詞語,本文的作者為什麼會選用疊音詞,而且選用的還很多呢?請同學們在朗讀中,表現出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
這處月景為什麼會吸引你?
比較“浮起”“浮著”“映著”等詞語的表達效果。
“酥酥地顫”結合詞語義項選擇,體會表達效果。酥:古代稱酥油為酥;(食物)鬆而易碎;麵粉和油加糖製成的鬆而易碎的點心;酥軟。同學們覺得在這裏選用哪一種解釋更切合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酥酥地顫”——心裏的憐愛。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如果你去找,你還會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這麼多的;隻要你願意,它就有了。)
四、 童趣探源
這麼多美麗的月景,真讓人陶醉呀!哎,有些羨慕這些兒童了,我們也常常看到月亮,怎麼就沒有這樣的體會呢?
兒童特有的心理:“羨慕、嫉妒起來”;“啊,啊!月亮是我的啦!”(讀出三妹的口吻)
兒童特有的體驗:“我們已在了月裏。”
兒童特有的期盼:“什麼都不滿足”“大家都滿足了。”(沿著月跡尋找美麗)
兒童特有的思想:“我所要的”“是個好”“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長天為紙月為印。天空是我們的作品,月亮是我們的印章。我們擁有了天空,我們擁有了宇宙!擁有所想要的一切。這就是什麼都不滿足的兒童!
小結:隨著月景的變化,我們的感悟體驗越來越具體豐富且深刻。這便是對美的理解和領悟呀!
五、 拓展深思
(1)大家的記憶寶庫中收藏了哪些關於月亮的經典的詩詞文賦呢?在這些月的意象中,你們讀到了怎樣的月景和情感?
(2)這些詩文中的“月”與今天尋找的“月跡”比起來你更喜歡哪一處?
六、 作業超市
月亮獨特的美,給予了人們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課後請從下列兩項學習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
(1)讀 (填人名)的月;(2)城裏的月光(寫一篇城裏兒童眼中的月)。
【教學反思】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是要通過學生對作品個性的品讀解析,讓學生深入地走進作品,體會作品之美,感受作者之情。葉聖陶先生說:“文藝鑒賞還得從語言、文字的透徹了解入手。”本課教學引領學生經由語言的路徑,登堂入室,探驪得珠,獲得文學審美閱讀的真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