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農民伯伯為什麼要種地(1 / 1)

“情景再現”

千千已經3歲了,很懂事也很講道理了。千千很愛吃也能吃,但是偶爾碰到不想吃的東西,比如煮得不夠爛的青菜,炒得太硬的肉片,她就會吐出來。媽媽教了她一句:“農民伯伯種田辛苦了,不要浪費。”嘿,還真靈!隻要她一不想吃某樣東西,媽媽說:“不要浪費。”千千就會說:“農民伯伯難過。”然後馬上又吃回去。有一天,千千自己想到這一句,並自己念出來:“農民伯伯種田辛苦了,不要浪費。媽媽,農民伯伯為什麼要種地呢?”

“常見的回答”

“農民伯伯種地才有糧食吃呀!”

“專家分析”

兩三歲的孩子,有很強烈的求知欲。因此,也會有很多的問題。耐心對待孩子的一切好奇,如果你在他麵前表現得很不耐煩的樣子,就會打擊孩子的求知欲。孩子會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對什麼都不再感興趣。

“消極的回答”

“他們天生就是種地的呀!”

“笨蛋,農民不種地能幹什麼呀!”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我們吃的東西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農民伯伯不種地,我們就沒東西吃了。”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如果沒有農民伯伯種地,我們吃什麼呢?我們會不會挨餓呀?”

引發同情型-“寶貝兒,我們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農民伯伯好辛苦,我們可不能浪費喲,要不然他們會好難過的!”

倡導節約型-“寶貝兒,我們吃的糧食是誰種的呢?是農民伯伯!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不浪費糧食!”

“溫馨提示”

孩子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學習知識的一個窗口,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窗口一直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