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家宴(1 / 2)

朝天門,宏興老火鍋店。

火鍋店街道兩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陽餘暉淡淡地普灑在山城的紅磚綠瓦或者那眼色鮮豔的樓閣飛簷之上,給眼前這一片繁盛的朝天門晚景增添了幾分朦朧和些許詩意。

興哥兒愁眉苦臉跟興高采烈的寶器行走著火鍋店前的青石板路上,身前身後是一張張或滄桑、或風雅、或清新、或世故的山城人臉龐,車馬粼粼,人流如織,不遠處隱隱傳來商販頗具穿透力的吆喝聲,店鋪小二站在店鋪門口賣力的招攬客人,忙碌運貨的山城棒棒軍穿梭其中不時提前行人:“讓一哈兒。”

走到火鍋店的門口,抬頭望著宏興老火鍋店的幌子,興哥兒禁不住停下腳步,轉頭眼望著遠處血紅的殘陽漸漸要沉入江中,想到自己被迫應下的婚事,不由得悲從中來“唉。”

湯掌櫃在櫃台看見興哥兒站在門口惆悵,走出櫃台:“咋了興哥兒,在這悲秋傷風?”

“唉,湯叔,您就別取笑我了。”

“走,進來,別站在門口擋著這來往的客人。”

老火鍋店內生意紅火。由於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調味的飲食習慣,所以火鍋重料,多辣椒,多花椒,所以山城火鍋舊時又稱為毛肚火鍋或著叫做麻辣火鍋,最早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山城嘉陵江畔、朝天門等地,是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下水貨。

後發展為小商販挑擔沿街叫賣。山城的碼頭和街邊下出苦力人吃的廉價實惠的街頭大眾飲食攤上的“水八塊”。水八塊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等,生切成薄片擺在幾個菜品不同的碟子裏,食攤支著泥爐,泥爐上坐砂鍋,砂鍋裏煮起麻辣牛油的鹵汁,食者往往是自備酒,自選一格,站在攤前,拈起碟裏的生片,且燙且吃。吃後按空碟子的個數計價。價格低廉,經濟實惠,吃得方便熱烙,所以受到碼頭力夫、販夫走卒和城市貧民的歡迎。

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山城的筵席上開始出現毛肚火鍋。

山城火鍋文化積澱深厚,獨具特色。其一是表現了中國烹飪的包容性。“火鍋”一詞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稱,還是技法、“吃”法與炊具、盛具的統一。其二是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從原料、湯料的采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在民俗風情上,山城火鍋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其三是普及性。山城火鍋來源於民間,升華於廟堂,無論是販夫走卒、達官顯宦、文人騷客、商賈農工,還是紅男綠女、黃發垂髫,其消費群體涵蓋之廣泛、人均消費次數之大,都是他地望塵莫及的。作為一種美食,火逐漸的成為山城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於人們說:“到山城不吃火鍋,就等於沒到山城。”

宏興老火鍋店本就起源這朝天門上,李舵把子的祖輩就是在這朝天門碼頭上做”水八塊“攤位的小販,後因李舵把子結識從山東過來的李寶器父親一家人,兩人敢打敢拚逐漸在這朝天門站住腳跟,也就把這祖傳的手藝做大,開了家宏興老火鍋店,可以說是山城最早的火鍋店,生意自然日進鬥金。

進到店裏,湯掌櫃帶著興哥兒跟寶器來到這後院,在這琵琶樹下已經擺好一張八仙桌,老爺子已經被請來,這時候已經坐在桌邊喝茶。

坐下之後,湯掌櫃問興哥兒:“幹嘛這麼愁眉苦臉的,啷個了,讓你老漢給覺了(山城方言,罵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