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旅遊找住處是一段網絡上的盲婚啞嫁,靠一個名字、幾張相片、別人推薦,就委身前往。
這回帶孩子到台灣的宜蘭走走,在網絡遊走了好幾夜,還是三心二意舉棋不定,忽然被一個名字吸引——“明水露”,清幽而帶點禪,找對了口味,聯係上,就住這裏。
原本打算住近市區,因為被這所品味民宿吸引,明知它位處山旮旯,也決定光顧。
“這裏是鄉下的鄉下!”民宿老板陳先生說。
宜蘭屬鄉下地方,我們住的三星鄉,屬宜蘭鄉郊,說它是鄉下中的鄉下,絕不為過。
陳先生雖然在宜蘭出生,但未懂事已隨家人遷到台北去,在大城市長大、生活、工作、結婚、生孩子……?按部就班。四年前,決定歸田園居,在這裏買地建屋,過另一種生活。
房子建好了,覺得屋太大,一家四口要用對講機才能通話,想想,不如做民宿吧!於是,一間本來是兩個都市人的dream?house(夢想家園),成了我們今日的落腳地。
“難怪,一桌一椅一花一草都是家的感覺……”我說。
房間的梳妝台,是一台古董木製品;走廊轉角的木箱子,原來是幾百年的檜木;廁所洗手盆是一塊大石頭挖空而成;花園外種花養魚的石盆,原來是從前養豬戶的餿水槽……
屋旁盡是田園阡陌,挨著民宿就有一大片稻田,冬天土地要休養生息,與稻穗緣慳了,但不遠處的翠綠蔥田還是讓人心曠神怡。
我問民宿老板何以會在這裏做起民宿生意來,他道出的原來是一番父母苦心:“搬到宜蘭來是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童年!”
城市人的童年已變質,伴隨成長的除了物質就是學業,許多孩提故事已漸漸消失,甚至失傳。
“譬如從前的人會有回鄉過年的記憶,但現代人已沒了這種鄉土概念,過年放假,隻是吃喝外遊。我們把孩子帶到這鄉下來,長大了,即使要到台北念書打工,也會有留守宜蘭鄉間的兩老,成為他們的牽掛。過年了,回鄉守歲,一家人,圍爐吃頓團圓飯,重拾童年記憶……”
老板喜歡還鄉的感覺,可惜他這代人已沒了這種體驗,於是,夫婦倆決定為孩子締造一個鄉土童年。
“童年不該隻在追學業、上補習班,孩子應該活在大自然,看花看樹看草,看農夫的勞苦,看大地的富饒,看稻米如何長成,看螢火蟲怎樣發亮……”
台北的教育狀況,跟香港相差無幾。家長瘋狂揠苗助長,小孩子一樣在學英語、爭名校。
前陣子台灣教育部頒令禁止六歲以下兒童上補習班,可見情況嚴峻。可惜法案未出台已被家長極力反對,最後修例行動胎死腹中,由此可見怪獸潮流力量之大。
民宿老板夫婦為了抗衡畸形世道,遷到宜蘭三星鄉這片田間,買下一頃土地,建了兩幢房子,一間自住,是孩子的快樂童年;另一間做民宿,是夫婦倆的夢。
大屋藏身鄉間小路上,從選料、設計到建築,都由兩人一手包辦,美麗民宿沒有金碧輝煌的外觀,卻有一片好風景、好空氣、好環境,一梁一柱一牆一瓦一杯一碟,都滿載心思。
用心,是我們在這裏住了幾天的一致評語,掏心做事跟混飯吃打份工,人家是會分辨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