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絡上看過一位西方教育家講述如何疏導孩子情緒的視頻。
這位教育家一邊說一邊借助兩個成人助手進行演示。兩個成人助手,一個扮演孩子,一個扮演母親。
教育家說,孩子發怒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要了解這個原因,父母必須和孩子進行對話。
教育家說這句話時,扮演孩子的助手(下麵簡稱“孩子”)立刻撅著嘴,對另一位扮演媽媽的助手(下麵簡稱“媽媽”)橫眉怒目,“媽媽”馬上蹲下來,對“孩子”說:“你現在很憤怒,是不?”
“孩子”不說話,仍然憤怒地看著“媽媽”。
“媽媽”摟了一下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憤怒,但不知道你為什麼這樣憤怒,你能說說,讓媽媽聽聽嗎?”
“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些,說:“媽媽,你剛才說話太難聽了。”
“媽媽說得哪句話不好聽了?”
“你說‘你是不是又把東西丟了?’什麼叫‘又’?還有你那語氣分明就是不信任我,認為我是個敗家子。”
“你因為媽媽說了‘又’字,又因為媽媽的語氣很不友好,所以生氣?”
“是。你哪能那麼說我呢?不過你今天態度很好,以前你都是非常強勢的。”
“好了,媽媽知道了。”
要舒緩孩子的憤怒情緒,父母應使孩子能夠抒發自己的憤慨,說明憤怒的原因。孩子的怒火得到了發泄,他的憤怒情緒就會得到緩和。
經常和媽媽作戰的嘉嘉有一次跟我說,她其實很理解媽媽,媽媽很疼她,可是卻一點都不理解她,她總是不知道女兒最需要什麼。
嘉嘉說她有時候心情不好,隻是想靜一靜,可是媽媽卻在旁邊不停地嘮叨,讓人特別惱火,因而就不願意再和她說話了。
我很明白嘉嘉的意思。作為父母,我也能理解嘉嘉的媽媽,我在桐桐眼裏也是一個嘮叨鬼,別看我懂教育,別看我很尊重和理解桐桐。
我問嘉嘉:“如果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不理你,你真的會感覺好受一點嗎?”
嘉嘉想了想,搖搖頭,說:“也不是,如果媽媽不理我,那我會更傷心。”“所以,你們小孩啊,就是喜歡拿疼愛你們的大人來出氣。反正我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其實,媽媽隻要抱抱我就行了,別嘮叨。”
在孩子情緒不好、又不希望父母嘮叨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有力的擁抱,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愛意,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緩。
在孩子產生不良情緒時,如果父母對之視而不見,不進行疏導,甚至用權威進行壓製,責罵孩子不懂事,那麼孩子的不良情緒無法排解,會導致孩子的心靈受傷,痛苦異常,同時,孩子還會把父母當做不良情緒產生的根源,和父母產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