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和孩子平等地對話(1)(1 / 2)

隻有父母講孩子能聽懂的話,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特點,慢慢與孩子進行交流,才能使孩子聽懂父母的話。

講孩子能聽懂的話

隻有父母講孩子能聽懂的話,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特點,慢慢與孩子進行交流,才能使孩子聽懂父母的話。

有時候,父母想放下架子,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現自己說的話,孩子根本聽不懂,這讓許多家長很不理解。其實,這並不奇怪,孩子畢竟年齡小,語言能力並不完備,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孩子的認識水平和認同標準與成人有很大區別……這些都會使孩子聽不懂家長的話。

有關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在具有了關於周圍世界的認知後,他的理解能力會受到所學知識的影響,也就是在孩子理解別人說的話之前,孩子並不顧及一句話的句子結構和實際內容,也不是根據成人的思維回答問題,而隻是根據他自己對人或事物之間固定關係的理解,做出主觀的、預期的回答。

圓圓今年3歲,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父母對她寵愛有加,但是圓圓有些任性,這讓爸爸媽媽非常頭疼。無論提出什麼樣的要求,隻要爸爸媽媽不答應,圓圓就會哭鬧不停,直到爸爸媽媽向她妥協,她才高高興興地去做事。

有一天,爸爸的一位同事到家裏做客,吃飯前圓圓吵著要吃雪糕,而媽媽告訴她不可以,因為昨天圓圓有點感冒,如果空著肚子吃雪糕,感冒會更嚴重。然而,無論媽媽怎麼說,圓圓就是執拗地站在冰箱旁邊,又哭又鬧地纏著媽媽。坐在一旁的爸爸無奈地對朋友說:“圓圓都是被我們慣的,一點兒也不聽話,真沒辦法。”朋友笑笑說:“我比較有小孩子緣兒,我家孩子特別聽我的話,讓我來哄哄圓圓吧。”朋友走到孩子身邊,蹲下身子,看著圓圓,開始苦口婆心地給圓圓講道理,告訴她生病了不能吃雪糕,吃了感冒會加重,後來雖然圓圓安靜下來了,但是還是不聽大人的勸,還是站在冰箱前。朋友感覺成效不大,無奈地衝著爸爸笑了笑,後來他把圓圓抱起來,圓圓剛想打開冰箱,朋友又對圓圓說:“幼兒園老師說了,小朋友生病的時候不可以吃雪糕,要不然會把病菌傳染到雪糕上的。”圓圓聽了這句話,似乎想起了什麼,歪著腦袋,看著朋友,問道:“那我什麼時候可以吃啊?”朋友笑著說:“等你病好了,就可以吃了。”圓圓似懂非懂地看了爸爸一眼,爸爸趕緊點頭示意。

這時圓圓衝著媽媽喊:“媽媽,我不吃雪糕了,我要吃飯。”媽媽說:“好,真是個乖孩子。”於是,這場風波終於停止了。

之所以圓圓後來不再哭鬧,是因為朋友用孩子世界裏的話語方式和圓圓交流,最後使自己的觀點得到了圓圓的理解和認可。小孩子並不了解感冒的原理,也不會理解為什麼感冒後就不能吃雪糕,但是他們知道生病了是會傳染的,所以當朋友告訴孩子,生病了會把病菌傳染給雪糕後,孩子自然也就聽懂了大人說的話,這樣她就會按照大人所說的去做了。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家長會常常碰見這樣的事發生,因為家長常常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孩子,而當孩子出乎意料地回答家長提出的問題時,父母才會恍然大悟。要知道你告訴孩子“一定要多吃點有營養的食物,這樣你才會健康”,而孩子根本不懂你說的“有營養的食物”是什麼,所以當你與孩子交談時,你一定要講他們能聽懂的話。當父母在對孩子說話時,必須明白:親子溝通的關鍵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聽懂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此外,值得父母注意的是,父母要說孩子能聽懂的話,並不等於父母始終像孩子一樣說話。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力的不斷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在提高,父母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適時地提高對話的語言層次。

愛心指導說孩子的語言

1父母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要試著運用他們的語言。當孩子開始說話時,聲調較慢,而且重複比較多,實詞多虛詞少,修飾詞和代詞也較少,大多數為簡單句。年齡稍大些的孩子較多使用祈使句、疑問句,而較少用複雜句、陳述句。

2父母對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並用比較慢的語速對孩子說話,可以說一些具有比喻、擬人的話語,這樣更有助於孩子的理解。例如,當你想讓孩子收拾玩具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把玩具收起來吧,你看你的玩具都找不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