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的藥方適合治療你孩子的症狀。柴胡6克、半夏3克、甘草3克、大黃6克(隻煎2分鍾即可)。3劑,前味煎20分鍾,再下大黃,取液分數次服,微利大便即安。
清夜問:
我經常聽書上說“蛋黃油”,請問到底什麼是“蛋黃油”呢?怎樣獲取呢?
張醫生答:
“蛋黃油”是從雞蛋的蛋黃中煎取的油,又稱雞子魚、鳳凰油等。做法是將若幹個雞蛋煮熟,去蛋白取蛋黃,把蛋黃置於小鍋內加熱翻炒,蛋黃逐漸變焦,變黑,最後滲出蛋黃油,去渣後服用。單服蛋黃油3~4毫克(一個雞蛋的含油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3次,可治小兒腹瀉。
10.冬令進補最強身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於有虛證的兒童,關鍵是結合兒童的體質特點,合理進補。
寒冷的冬季,動物都已經儲存好了食物準備過冬,而這個季節的兒童也要儲存能量,抵禦嚴寒。同時,兒童由於需要滿足日益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對食物的需求量也會增大,對營養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冬季是給孩子進補的最佳時節。
於是,有些家長就會趁此機會給孩子大補特補,服用保健品或補品,但兒童是不宜進補大人的保健品的。因服用諸如人參、鹿茸、甲魚等滋補品過多,而導致孩子鼻孔經常出血、口幹舌燥、大便不通,時間長了,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曾經有一個家長來找我說:“壞了壞了,我把孩子給補成‘大人’了!”
她的話搞得我一頭霧水,怎麼就補成“大人”了呢?
然後她說:“我家孩子6歲了,因為聽說孩子因為長身體的需要,於是就去超市給他買了一大堆補品,結果,他的上唇居然長出黑黑的小胡須了!”
這下我明白了,她肯定買了給大人補的補品了。
其實,在生活中像這樣給孩子亂補的家長可能不在少數。
中醫認為,“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於有虛證的兒童,關鍵是結合孩子的體質特點,合理進補。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體質特點,以“平補為貴、健脾為主”。因此,通常選用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和山藥等,少用滋膩礙胃的中藥,更不要用人參、龜板、鹿角等大補之品。人參有生津安神、滋補強壯、益肝健脾的功效,但服用人參並非人人皆宜,更不是多多益善,它隻能作為補品,對病人恢複健康、強身健骨起到輔助作用。如果不根據身體需要,不分青紅皂白亂服濫用滋補藥,就會適得其反,產生不良後果。所以,兒童冬季進補忌用滋補藥。如果把孩子補得性早熟、出鼻血、內火重等,錢花了卻沒有達到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身體還會產生危害。
事實上,家長首先要弄清孩子是否需要進補,然後再根據孩子的體質決定補什麼。
我認為,有三類孩子需要在冬天適當進補。一是先天不足、身體發育緩慢的孩子;二是平時一貫體弱多病,容易發生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孩子;三是脾胃虛弱、消化道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瀉的孩子。
對於容易感冒和咳嗽的兒童,可用黃芪、百合、核桃仁和甜杏仁熬粥,有補氣益肺的作用;對於支氣管哮喘的孩子春秋季節容易發病,通過治療可暫緩解,到了冬季病情穩定時就應及時配製膏方,滋養肺脾,滋腎納氣,如太子參、紅棗、黃精、黃芪、女貞子、杜仲、胡桃肉、補骨脂、蛤蚧、冬蟲夏草等;對於厭食的兒童,可用山藥、粳米等熬粥,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食用鴿子粥、蝦米有強身健腎的作用;對於有夜晚盜汗、形瘦肢冷、口渴便幹等症狀的孩子,可采用以下食療:太子參10克,蓮子15粒,置碗內,加冰糖和水適量隔水蒸至蓮肉酥爛即可。1天1劑,連服15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