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等4則
新論摘編
別在被放大的
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
近來有媒體提起一個意味深長的話題“網絡輿情並不完全等同現實民意”。這個判斷觸及了人們常有的一個認知誤區,即容易放大網絡輿情,把網絡輿情當成全部民意,從而對中國社會作出有很大誤差的判斷。
生活在網絡世界的人,容易把網絡聲音當成“多數民意”,這是環境所形成的幻覺。人們習慣把自己生活的環境當成整個世界,通過刷微博獲取信息,在論壇中與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體和社交平台這些虛擬平台想象成中國的輿論場,以為它們代表著中國的“多數民意”了。因為微博上負麵情緒比較集中,就誤以為中國的基調就是負麵的;網絡上壞消息處處可見,就以為社會處處都是壞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憤、充斥著濃烈的仇富仇官情緒,就以為這個社會已經分裂和混亂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了。這是典型的環境造成的錯覺。中國有10多億人,上網的人畢竟不是多數,而且,多數上網的人其實也並不發言,因此網絡輿情的代表性是很有限的。
由於網絡傳播的特點,極端聲音更易得到傳播,溫和理性的聲音反而被淹沒;極端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情緒化聲音更易得到傳播,建設性的聲音反而成為沉默的螺旋;對抗性的聲音和對立性的觀點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溝通性的聲音反被弱化;負麵的聲音集中呈現,正麵的聲音隻是虛弱地存在。因為網絡輿論場的過於亢奮和強勢,非常容易形成主導性的輿論。別在被放大的網絡輿情中誤讀中國,這對於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非常關鍵。 (曹林/《中國青年報》)
新聞業投入
移動大潮的五點建議
1、主動擁抱移動潮流——不要坐等實現盈利。
2、通過移動擴大接觸。移動讓用戶更便捷、更頻繁地來接觸媒體,是給新聞媒體打開了又一扇窗,而不是關上一扇門。媒體公司在艱難地尋找盈利之路,但還是要先積累用戶。
3、不妨考慮做APP,特別是手機上的APP。移動上網時,用戶在各種APP上所花費的時間超過了八成,而頁麵瀏覽不足兩成。消費者對功能具體的APP更感興趣,而不是品牌門戶網站。新聞業應考慮開發多個APP,適應不同需求。
4、必須提供適應不同平台特點的內容。移動設計中普遍采用了“自動調適(responsive)”功能,即相同的內容會根據移動端屏幕尺寸自動進行調整,與之適應。這給新聞機構提了個醒,別把相同的內容一成不變地放在不同設備上。應用與內容都要與用戶使用需求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