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6日,光明網頭條關注:《購別墅不實 缺位致善款發黴——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首次公布調查結果》,就網友爆料的“紅會購別墅”與“成都募捐箱善款發黴”事件,報道了初步的調查結果。紅十字會近兩年來狀況頻出,影響了公眾對其的信任。光明日報和光明網一直關注,體現了監督功能和社會責任感。
(2)評論引導更多。光明網的定位是知識分子的網上家園,權威思想理論網站。“光明網評論員文章”秉承光明日報一貫的嚴謹、客觀、公正的傳統,在新聞評論領域、尤其是網絡新聞評論領域豎起一麵大旗。
光明日報每期一般是在第二版的位置安排《觀點》欄目,刊發整版的評論、觀點新聞或者時事漫畫等。而因版麵的限製,很多有力度的評論並不能全部呈現,光明網則彌補了這一點。光明網的評論欄目包括眾多板塊,如光明網評論員、媒體觀點擷英及漫畫天下等。這些觀點包羅萬象,不僅有媒體的聲音,有權威的觀點也有普通百姓的思考,各種意見在此碰撞,任受眾考量,大大拓寬了光明日報的評論舞台,使得光明日報的深度和思想性得到更好的體現。
2013年3月28日,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宴請轉地下:反腐倡廉必須釜底抽薪》,痛斥某些地方政府、國企,將鋪張宴請轉入地下的行為。文章指出“政策輕而易舉被對策消解,隻能說明政策本身的失策。”指出問題症結所在:政府預算和三公消費公開。
(3)服務功能更凸顯。光明日報側重其在思想引領方麵的作用,大視野、光明講壇等的版麵都體現了很強的思想性,而在提供生活服務信息等方麵的功能並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而光明網則彌補了這一點,放低姿態、放眼地方,更接地氣。衛生、生活、旅遊、娛樂、閱讀等板塊的開辟與整合,滿足了受眾各方麵的信息需求。
此外,光明日報很關注地方發展動態,設有專門的地方頻道,尤其是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果、新經驗,給地方城市一個向全國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利於塑造城市形象和品位,使其文化建設的經驗得以傳播推廣。光明網在這一點上做得更加到位,網站首頁設置了定期更新的地方展示平台,以圖文結合的圖標鏈接地方文化建設專題。2013年1月初,網頁上文化蘇州、蘇州教育、昆山現代化等幾個專題引人注目。“文化蘇州”配合了蘇州網絡文化節的宣傳,從多個角度展示江蘇的文化魅力。這些對地方的關注展現了一個中央級媒體應有的包容姿態,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也展現了光明日報、光明網精神引領作用。
2、光明網擴大光明日報的影響
(1)信息資源得到整合。報網融合,不是報與網“1+1”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報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內容的實質互動,達到報網互贏的效果。平麵媒體有著特定的覆蓋範圍和對象,穩固的形象基礎和曆史根基,可以發揮資源占有率高的優勢,將優質資源和品牌效應延伸至新媒體產品上,通過資訊共享、信息重組,衍生出不同形式的資訊產品和服務。④
由於版麵的限製,報紙信息承載能力有限,通常不能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詳細的闡釋,網絡的浩瀚使其對信息的包容達到了極致,不同時段同一主題的信息資源也可以輕鬆地被整合在一起。
2012年12月中旬,官方媒體連日發文,呼籲加強互聯網監管。12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網絡不是法外之地》;12月19日,《光明日報》第二版發表評論《要為網絡世界設定法治底線》;12月20日,《人民日報》評論力度加大,頭版刊發評論《網絡需要依法運行》,第九版轉發光明日報署名文章《要為網絡世界設定法治底線》。《光明日報》當日評論也指出《互聯網管理亟須高等級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