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是歌手》的創新之處(1 / 2)

《我是歌手》的創新之處

聲屏世界

作者:丁凡

【摘 要】2013年4月12日,湖南衛視頂級歌手巔峰對決節目《我是歌手》第一季落下帷幕。該節目以首期全國網收視率1.06%完美開播,以最後一期全國網收視率2.38%華麗結束,並在觀眾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本文主要分析探討《我是歌手》在節目形式與推廣上的創新之處,從中總結出一些使該節目獲得如此高關注度的原因。

【關鍵詞】《我是歌手》 關注度 創新

2013年4月12日,湖南衛視頂級歌手巔峰對決節目《我是歌手》第一季落下帷幕。這檔節目的版權購買自韓國MBC電視台的歌手競賽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自1月18日起每周五晚10點播出,曆時三個月,播出13期。這是繼2012年火爆一夏的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之後,又一檔真人秀音樂類節目。從開播以來,《我是歌手》引起了觀眾的關注與熱議。本文主要分析《我是歌手》在節目形式與推廣上的創新之處,從中總結出一些使該節目獲得如此關注度的原因。

一、《我是歌手》的關注度

根據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顯示,首期《我是歌手》的收視率達到1.06%,份額占到6.07%,居同時段節目收視率全國第一①。此後,《我是歌手》各期的收視率繼續保持強勁的勢頭,如第三期全國網收視率為1.16%,第五期全國網收視率上升至1.33%,第七期全國網收視率為1.1%,第十期全國網收視率為1.08%等等,均奪得同時段節目全國收視率第一②。直至最後決賽,《我是歌手》收視率終於達到製高點——全國網收視率為2.38%。份額為8.33%;中心城市網收視率為4.34%,份額達到12.36%,雙網均居全國同時段第一③。這一收視戰果已經超越了《中國好聲音》的收視成績。

同時,在新浪微博上,“我是歌手”的搜索量達到了55,833,935條,遠超《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當紅綜藝節目,並且也大超“中國好聲音”的搜索量。另外,在搜狐視頻、優酷、樂視等主流視頻網站上,《我是歌手》的單期點播率也甩開了《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等節目,並完全可以與《中國好聲音》匹敵。

無論是從收視率,還是從網絡播放量以及網民反響來看,《我是歌手》第一季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與良好的口碑。

二、《我是歌手》的創新之處

湖南衛視版《我是歌手》並沒有完全生搬硬套韓國版《我是歌手》的形式,而是采用周播製,每周有7位實力歌手獻唱,由500名大眾評審投票,每兩周淘汰一位選手,並以一名新的實力歌手替補空位。在經過5輪(共10場)淘汰賽後,再由被淘汰的五位歌手進行一場複活賽,決出最後一位可以參加“歌王之戰”的歌手,最後再通過兩場比賽決出本季的“歌王”。無論是從節目本身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參賽歌手的角度來看,《我是歌手》都是一場雙贏的“秀”。這場“秀”之所以如此火爆,與其自身的以下四點創新之處密切相關:

1、震撼的視聽效果,實力派的參賽歌手,以“好看好聽”吸引觀眾的眼球

“好看好聽”是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類節目吸引觀眾眼球的第一要訣。《我是歌手》首先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特點,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首先,節目配備了超一流的樂隊、頂級的音響、調音師、燈光師等,將現場打造成了殿堂級別的“Live秀”。

而具有超強實力的歌手的參與,更是給節目帶來了靈魂。《我是歌手》最顯著區別於以往“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以及《中國好聲音》之處就是其參賽選手的定位——“歌手”一詞即將《我是歌手》與以往的“草根音樂人選秀”節目劃清了界線。參賽歌手需要以現場演唱的形式進行歌曲的演繹,這需要歌手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齊秦、羽泉、沙寶亮、陳明等這些為觀眾所熟知的歌手出現在了第一期《我是歌手》中。而像黃綺珊這樣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實力派歌手也給觀眾帶來了震撼,也更契合了《我是歌手》追求音樂本質的節目理念。這對觀眾來說,無疑是一次欣賞實力歌手演唱的絕佳機會。

另外,《我是歌手》在參賽歌手的選擇上也不僅局限於內地,更是青睞港台地區的歌手,例如首期的香港歌手黃貫中、台灣歌手齊秦,以及後來加入的台灣歌手林誌炫、楊宗緯、辛曉琪、彭佳慧等。這樣的歌手選擇方式不僅增加了節目所呈現音樂形式的多樣性,更為節目吸引到了台灣媒體的關注,甚至東森新聞台在決賽當晚還特意停播本土節目,全程轉播《我是歌手》④。

炫麗的舞台、震撼的音效以及具有超強實力的歌手的加入,使《我是歌手》一經播出,就成為關注的焦點。而隨著最後“歌王之戰”長達三個小時的全程直播,更是將這場“秀”推至了最熱高點。

2、“權利倒置”,懸念重重,“新人”替補,以“新鮮感”保持觀眾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