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寫完了,編輯讓我寫一篇後記,我卻不知道說些什麼了。想寫的東西都在書裏了,一時間還真的有些無話可說了。
冥思苦想,胡思亂想,朝思暮想,還真讓我想起一件事來。
那次我到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夫人一個人呆在家裏也沒事,於是我和夫人一起踏上了大連至北京的飛機,決定趁我開會的空當到學校看看孩子。這一看,在我心中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責。
以往我一直為我的一些做法而沾沾自喜,認為我們的家庭教育非常得法,讓一個淘氣鬼驕傲地走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但是,這次當阿杜出現在我們麵前的時候,我們被眼前的阿杜震驚了:阿杜的皮鞋上麵已經被陶土玷汙得沒有一絲亮光,上麵滿是泥水;阿杜的衣領也是黑黑的,看上去已經有些日子沒洗了;頭發留得很長,看著根本不像一個大學生,倒像是一個在北京打工的民工。
等阿杜把我們領到他宿舍的時候,我們更加震驚了。宿舍裏根本就沒有我們落腳的地方,真想象不到三個人一間的宿舍竟然會讓他們搞成那樣:拖鞋、皮鞋、旅遊鞋散亂地扔了一地,衣服、書籍、吉他完全沒有分類地混放在一起,被褥也沒有整理,衣櫃裏塞滿了一大堆髒衣服。而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大家竟然能安之若素地每晚熬到半夜。
我們過分地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人格養成、學習成績,而輕視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然而,有了健康的體魄,有了高尚的品格,有了優良的學習成績,最終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而找一個好工作又是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人生的幸福、快樂!轉了一圈,我們又回到了問題的原始狀態。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的注意力一開始就放在生活能力的培養上呢?掃地、刷碗、做飯、炒菜、洗衣服、收拾個人衛生、安燈泡、換水龍頭……這些都是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不正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構成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構成了人們孜孜以求的幸福和快樂嗎?
每天隻知道吃喝玩樂,隻會講究穿衣戴帽,隻會享受生活而不會工作和學習的人肯定不是正常人;然而,隻會工作和學習而不會生活的人難道就是一個正常人嗎?也不是。
所以,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在繈褓裏牙牙學語,再到上學讀書,直到昂首挺胸走進清華大學,我一直為孩子感到驕傲、自豪。一個朋友曾經這樣和我說:“老杜,你慢慢品吧,得興奮好一陣子呢。”是這樣的,我們一家三口的確為阿杜考上清華大學興奮了好一陣子。
但是,到大學宿舍裏看過孩子之後,我也自責了好一陣子。這樣的結果不能全怪孩子懶惰,其實這是習慣造成的結果。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的責任應該占一大半。為了孩子的學習,我們忽視了太多更加重要的東西。的確,健康的體魄、優良的品格、名牌大學,的確可以提升孩子進入社會之後的生存能力,但是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難道不是一個人生存能力的一部分嗎?
我從北京回來之後和別的家長談起這個問題,他們都哈哈大笑:“都一樣,他們的宿舍都像豬圈一樣。別說男孩子了,女孩子的宿舍也那樣,這一代人就這樣。”然後我那些朋友們該喝酒喝酒,該打麻將打麻將,我的話沒有引起大家半點的注意。
其實,生活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魯迅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學習、工作又何嚐不是如此呢?生活都一塌糊塗了,工作、學習還從何談起呢?幸福和快樂不是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嗎?所以我說:“人必生活著,幸福和快樂才有所寄托。”我們不能把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的生活完全割裂開來,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快樂地學習他們應該學習的一切,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中的一切樂趣。
隻會學習不會生活的人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同樣,隻會生活而不會學習的人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我們應該培養一個會學習也會生活的健全人。
如今阿杜已經大學畢業了,我想,是時候讓他學會生活了:學會洗衣服、學會做飯、學會安燈泡、學會換水龍頭……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
朋友們,當你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訓,不再犯和我一樣的錯誤。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承蒙人民出版社各位領導和編輯的熱情指導、幫助和支持,同時也得到了龍春華女士的熱情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杜忠明
2013年4月8日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書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