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套近乎也“開炮”當微博大V碰上高層官員(1)(1)(1 / 1)

也套近乎也“開炮”當微博大V碰上高層官員

朱鎔基被“驚動”了兩次

1996年11月,任誌強任董事長、總經理的北京華遠房地產公司在香港“借殼上市”。此事在香港引發了轟動效應,卻激怒了中國證監會,最終以朱鎔基的一句“下不為例”才得以化解。

證監會以公司未經該會批準而違規在香港上市為由,向國務院上報了此案,要求國務院限製和撤銷這次上市行為,並通過外經貿部財務司,通知華潤集團暫停上市工作,等待指示。

我為此專門拜訪了證監會上市部主任李小雪,明確解釋了華遠房地產公司的中方股權並沒有在境外上市,隻是堅實公司所持有的外方股權在香港上市了。後來李小雪的答複是華遠房地產是國內的資產,不管是公產還是私產,其上市都應經中國證監會的批準。這其實是個法律的盲區。

事後我們才知道,吳儀部長為此事專門見了朱鎔基副總理,在朱鎔基的辦公室中待了數小時,向朱鎔基闡明不能上市的嚴重後果——這不僅是一個公司的事,也會影響北京市和中國的國際信譽和招商引資工作。吳儀部長還自我檢討地將全部的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為企業擺脫責任,終於換來一句“下不為例”放行了。

1999年,任誌強突然辭去華遠地產公司總經理一職。這一次,他再次“驚動”了朱鎔基。

那年的北京下了一場沒有絲毫預兆的早雪,並且出奇地大。恰在這個周一的大雪天中,我在公司內部正式宣布了辭去總經理職務的決定。當時,“年薪700萬的總經理宣布辭職”的巨大標題大大提高了宣傳效果和放大作用。

三天後趙康(北京建設開發總公司的董事長)轉告我,朱鎔基總理有個批示,但不知道什麼內容。幾天後,通過朋友我從市政府拿到了朱總理親筆批示的複印件,上麵還有通過正式收發渠道轉件的各級政府的收發章。

批件是在阿裏巴巴網上轉載的報道消息的打印紙上批示的,分別批轉給了建設部部長俞正聲和北京市市長劉淇。也許朱總理認為這是件應該引起重視的大事吧。

連續一個多星期幾乎沒有消停,前前後後都是有關我辭職的各種猜測,也許更多人不是關注華遠公司的發展,而是關注我曾領取700萬元的年薪。

和俞正聲“打”出來的交情

1998年8月,國務院下發“23號文件”,停止了住房福利分配,全麵推行商品房市場化。在一次相關座談中,任誌強的發言“激怒”了時任建設部部長俞正聲,兩人也從此結下了緣分。

當年10月4日,中國第三屆房地產協會年會召開,楊慎會長專門邀請我作大會發言,解讀“23號文件”。

當時主席台上坐了許多領導,包括時任建設部部長的俞正聲,但我並不認識也不知道主席台上都坐了些什麼官,隻知道按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評論“23號文件”對市場的影響和其中存在的問題。

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是“當把住房推向市場化的同時,應同步建立城鎮住房的社會保障體係,而社會保障不是讓民眾都去擁有住房財產,而是用租賃方式保障最基本的居住權利”,至今我仍堅持這種觀點。

我的批評激怒了台上坐著的各位官員,也從此與俞正聲部長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年冬天,俞部長和謝家瑾司長(編者注: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等人到香港時,寧高寧(編者注:現中糧集團董事長)接待了俞部長,飯桌上聽到的是俞部長的一頓臭罵,說我太缺少政治敏感性了,怎麼可以在國務院文件剛出台時就公開批評呢?

也許當時朱鎔基的首要任務是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這是個破題的大局,而我說的應同步建立住房保障體係則是個局部的小局,但如果在中國經濟已經有了增長之後不去補這個缺陷,就可能造成今天惡補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