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英九“拔王”不成反“掉粉”(2)(1)(1 / 1)

懸崖勒不回馬?

在一個反馬團體網絡頁麵,“笨馬下台”成了標語之一。這緣自美聯社9月7日的一篇報道。報道中一句“由於執政上公認的笨拙和背離人民的普遍期待,馬的支持率降到上任以來最低點”,讓“笨馬”火遍台灣。

島內名嘴黃創夏說,連美聯社都來“打馬臉”,可見馬的無能早已聞名海外。他坦承,盡管自己並不挺馬,但5年前他也沒料到,馬竟然會“如此無可救藥”。

2008年,馬英九以57.1%的得票率奪下領導人寶座。競選期間他提出“633政見”,即在8年內達到年平均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降至3%以下、2016年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令他被選民寄予厚望。

該年9月,馬英九卻在接受外媒專訪時坦承:“633政見”難以兌現,理由是“世界整體經濟情勢不佳”。此番表態,令他立即遭外界炮轟“政見跳票”。

事實上,2008年以來島內經濟長期低迷、平均失業率為5%左右,青年失業率更一度高達14.49%。為此,馬當局推出“22K方案”:企業每聘用一名大學應屆生、起薪2.2萬元並綁約2年,當局會補助企業一定金額。

一開始,馬自我標榜“這是德政”,但隨後便遭各界撻伐。2001屆台大社會學係畢業生Mandy說,該政策反而造成不少企業裁撤老員工、起用成本更低的新鮮人;以往畢業生平均起薪是2.7萬,馬搞22K直接造成起薪大縮水,甚至導致許多企業大規模降薪。

2009年8月,島內爆發“八八水災”,由於馬當局救災不力,支持率一度重挫至16%。此後,馬的民調一直維持在30%左右,他本人也開始被輿論斥為“無能”。

至2012年,馬英九依然以51.6%的優勢連任,但隨後推行了一係列爭議政策。該年2月,雖檢測出瘦肉精,馬當局依然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發廣泛質疑;6月,台灣中油、台電陷入改革困境之際,馬當局推動“油電雙漲”,被指為“搜刮民財為利益集團埋單”,民怨再度沸騰。

繼“油電雙漲”後,馬又於今年初屬意江宜樺推動台灣第四核電廠續建,並向“立法院”提出核四公投案。然而,王金平本人反對核四續建,加上公投案遭在野黨團杯葛,導致馬王不和顯山露水。

6月份,《海峽兩岸服務貿易總協定》在島內引發爭議,馬英九希望“立法院”盡速通過,結果令反馬聲浪鵲起,民調一挫再挫。最終,在馬王政爭第一回合結束後,他成了“馬英9(%)”。

“懸崖勒馬,也勒不回馬英九了。”在近日的一則政論節目中,黃創夏如此說。(陳其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