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1 / 2)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職業教育探討

作者:歐陽莎

摘 要:重視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中國與西方傳統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顯現出自身的特色。針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和觀念上的新特征,行為模式上的新表象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方法方麵的研究尚顯薄弱,借鑒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經驗與方法,將有助於優化和提高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較;改進

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生命線。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就得重新審視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西方,公民教育實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西方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許多地方可以為我們所學習參考。

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點分析

(一)隱蔽性與滲透性的統一。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公開的正麵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備受重視,他們旗幟鮮明地宣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文化,強化主流意識,維護和鞏固資本主義政權。但這種公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具有隱蔽性和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隱藏和滲透在學校的校園環境、課堂氣氛、規章製度、教師言行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當中,學校的建築、人文環境以及文學、哲學、曆史、政治等人文曆史課程都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善於運用大量的實踐活動、環境熏陶和大眾媒體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重金修建國會大廈、紀念堂、博物館等,作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動教材,把參加社會實踐當作青少年人生曆程的重要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通過各種措施積極支持青少年參加社區服務和誌願者服務活動,使青少年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受到思想道德的認識和政治責任感的熏陶。[1]許多學校還開設宗教課程,宗教被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宗教課除了對學生宣傳宗教信仰以外,還滲透著助人為樂、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責任感的培養。[2]

(二)層次性與連續性的統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別注重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層次、不同年齡和認知水平來製定不同的教育目標,規定教育內容,優化教育途徑。運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來分層教學,特別注重它們的聯係,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盡可能尊重個體要求,按不同條件向前發展。從小學到大學,從校園到社會,各個階段相互銜接,螺旋上升,各個階段課程安排和教材內容,以及製定教學方法。我國在教育中也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層次,但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經常出現許多教育內容重複或顛倒混亂的現象,有些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教學規律的內容未能及時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使得教學傳統陳舊。

(三)實踐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目前,美國把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列入本科教學的目標之一。高校將社區服務的情況作為對學生考核的重要標準,每個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單之外,還要有社區出具的社區服務成績表。一些名牌大學如哈佛、耶魯等則要求申請入學的學生必須提供社會服務的證明。西方學者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3]他們認為真正教育途徑就是實踐,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道德觀念,提高道德修養,增強道德判斷力。西方學者注重運用啟發式、參與式教學,讓學生能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認為,離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育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家庭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社區中重視民主的價值信念的實踐與技能的培養,是當代西方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實踐性得到了體現,並且與社會性緊密結合,很好地促進了教育的全民化和協調化,在家庭與學校的互動中,實現了社會的整體教育,並給學生一個良好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