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淺析(1 / 2)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淺析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張世彪

摘 要:興趣對於小學生的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能使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內容的教學中。對於教師來說,教學就要在吸引學生興趣方麵多下功夫,就小學數學的趣味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

數學是門邏輯性強,十分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學生學習數學是有一點艱苦性的,但是當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時就會感到“樂在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如何使學生積極、主動、高興地學習呢?

一、聯係實際、促進知識、引發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受成長所限,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培養其興趣,尤其重要,特別是抽象的數學問題,更是如此。那麼如何就其特點,結合實際,引發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橋梁的方法就顯得較為重要了。

比如:我們對《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而偏要做成圓形來導入,學生就會被所熟悉的現象所吸引,為找尋答案,他們可以動手進行實驗,自學課本加之老師的引導他們很快就能找到理論論據,掌握圓的特征。

二、用心設計,激情導入

從科學的角度看數學是有點抽象,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用生動具體的材料表現出來,把它變得通俗易懂。因為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知識來源於數學實踐,學習它的目的又是為實踐服務。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多創設一些數學的學習情境,讓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課堂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我們在教“統計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們請學生調查了解同學們喜歡吃的、用的等,在此基礎上,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使抽象的問題明確化,學生既有興趣又能理解和掌握。再如學習《相遇問題》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兩地”、“相遇”等概念,再回到教科書上,問題就解決了。這些教學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去”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跨入學生知識的腦海中。 在這樣思考的情境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教育家費賴登塔爾說:“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有著好奇之心、愛美之心,疑問之心。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讓抽象的數學變得具體可感。比如,在教學“認識數字”時,大家都會說“一像鉛筆,二像小鴨,三像耳朵……”這些就很具體很可感了。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就會讓學生在教室裏、在自己身上找一找有哪些圖形!小學生通過學習觀察就會發現身上的紅領巾是三角形、自己用的課桌麵是四方形的、黑板是長方形、口袋裏的硬幣是圓形的。在教認識能力時,我們同時要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拚擺、畫圖、實驗等發現數學、感悟數學、掌握數學、追求數學。因此在教學完後,我還會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各種圖形或用積木拚一拚各種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