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1 / 2)

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陳文剛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去鑽研,通過努力去獲取知識,畢竟親身感受才是真實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中學數學教學長期以來倡導“主體主導論”,其中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通過閱讀課本、勤於思考而獲取知識,是學生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課本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對所帶初中生200名進行問卷調查,結果87%的學生對數學教科書需要閱讀感到新奇,從教師方麵反映有兩種情況:一是認為數學如此抽象,教師講都聽不懂,更何況讓學生自己看,於是教師便“越姐代危”。二是教師雖然具有開發學生主體性的意識,但因學生等因素卻難以駕馭,於是教師便退而求其次,能夠作為一種形式,給出幾分鍾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已屬不易。顯然在教材的處理這個環節上,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能得到充分體現、那麼,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落實呢?

一、提高師生對數學閱讀學習的認識

很久以來閱讀便被曲解,認為是文科,如語文、政治、英語等的專利,而數學學習是理解學習,是去題海中暢遊。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誤解正被逐漸消除,美國教育家英裏斯曾指出:“真正的人的教育是喚起學習者主體意識的教育。”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和重要的途徑。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偏重於結論的展示,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讀書,領悟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在過程中攝取更多的、更有效的信息(這之中尚有非知識性的信息,如:挫折感、信心、恒心、毅力等,這應是我們需要得到的寶貴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

二、加強對數學教科書閱讀方法的指導,並將它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一)加強預習的指導。課前認真預習,可做到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初始階段教師可給出一定的思考題幫助學生預習,如:本節主要內容是什麼?新舊知識的聯係是什麼?重、難、疑點是哪些?例題的示範功能表現在那些方麵?是否還有其他解法?——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便不會感覺很茫然。

(二)知識講授中,教師應做好閱讀教科書的示範,對學生進行潛意識的感染和培養。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根本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反思,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循環往複、螺旋上升。例如:講授直線的傾斜角時,提出:“傾斜角的範圍是什麼?”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定義中的“x軸”、“向上”、“最小”這些關鍵字眼中找到正確答案。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僅起到引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和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克服對教材的神秘和茫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