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誦讀能力的培養策略_(1 / 2)

淺議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誦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李芳萍

摘 要:朗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又是全麵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既是一種語言能力,又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基本方法。朗讀是對語言材料和語言技巧的吸取,是學生學習書麵語言的重要手段。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生明確的朗讀時間,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做到朗讀訓練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誦讀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自主;誦讀

朗讀是一門藝術,它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文最基本的知識,通過朗讀讓學生喜歡上語文。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要學好語文,必須要掌握好朗讀。作為語文老師,要看重學生的朗讀,並要指導學生開展好自主朗讀,指導學生自主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節奏分明,語速適當、感情真摯。實際上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應該在課堂上用優美的朗讀帶動學生,通過優美的朗讀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語文課上積極主動的朗讀,通過朗讀,將我們語文中那些優美的文章,熟讀成誦,達到修身養性的境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認為語文教學中自主朗讀應體現在如下的方麵:

一、朗讀時目標要明確具體

朗讀一定要有目的地朗讀,不能亂讀一氣,否則,就失去了朗讀的意義。在一節語文課開始時,老師一定要給學生布置好任務,給學生說出朗讀的要求,作為語文老師,要切記把朗讀僅僅作為講讀課文的一種過度。在一節語文課開始時,老師應把一節課須朗讀的內容讓學生朗讀一遍,一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達到對課文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一定要求學生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讀準字音,讀準課文的基調,把握好課文的感情,弄清楚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什麼人,場麵是什麼,文章的線索,文章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朗讀弄清楚。自主朗讀時,同學們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切記以敷衍的態度進行朗讀,如果學生在自主朗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音或自己把握不了的字音,老師應該題在黑板上來糾正,遇到學生們在朗讀某一段時把握不了這段所體現出來的感情或讀出來的感情偏偏與課文體現的感情不一樣時,老師應該範讀一遍或者可以借助放錄音來讓學生們把握正確的讀音。如我在教古文《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們聽錄音朗讀,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糾正字音,給自己不懂的字音注音,並且將朗讀時應該注意的節奏勾畫出來。然後讓學生自己練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課文。再指名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最後要求學生整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因此,在朗讀中朗讀目標一定要明確具體,這樣才會有朗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