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分析
學科教育與能力培養
作者:馬麗
摘 要:審美情感是一種內心的情感活動,是完美的人格和完美的心理結構不可缺少的因素,通過審美活動,對事物產生情感和記憶。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情感培養進行分析,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對事物的鑒賞能力,有助於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情感;培養
新課改以來,為積極適應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需要,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也應不斷優化,確立全麵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在高中語文課程中滲透審美情感元素,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技能,在本質上也積極響應了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既是一種情感性質的教學活動,更是一種藝術性質的教學活動。結合新課改的發展需要,相關教育教學部門也在與時俱進的調整教學目標,以致審美教學工作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助於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審美創造能力,有助促進學生的知、情、意和諧全麵發展。
一、高中語文審美情感培養的必要性
在既往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以應試教育為指揮棒,教學目標的定位主要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立足於課本知識的傳輸,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無法滿足對學生的審美情感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要求。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生理特點看,這一階段的學生擁有激昂的青春熱情,豐富的內心世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都會造成他們對審美情感體驗的強烈需求。從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看,審美情感培養也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需要,有助於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美感,發展其創造智慧,讓其在快樂學習中感受高中語文教材的人性美、自然美和哲理美,享受語文學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培養實踐
(一)挖掘作品形象,培養學生情感。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對文章語言的欣賞與品位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形象、凝練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可以營造出優美的意境。以《天淨沙·秋思》為例,當我們朗朗上口的讀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時,雖然遙隔幾百年,作者所描述的畫麵依然能夠清晰的展示在我們眼見,讓人能在閱讀詞語的同時不自覺的描描繪出傍晚時分的江南古鎮小橋流水圖。再如《再別康橋》,文章的語言清新秀麗,委婉輕柔的節奏讓人如同聽到一曲悅耳徐緩的快板,又如清新悅耳的鋼琴曲,在字裏行間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耐人回味。對於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也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解析“字、詞、句”豐富內涵的基礎上,還要教學學生體驗感受它的整體美,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發揮“視、聽、觸、嗅”功能,感受文章的節奏、韻律和意境之美。
(二)體會作者思想,產生情感共鳴。為了增強對高中語文課程的審美體驗,深人體會作者情感思想勢在必行,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也濃縮了作者在情感、生活和思想上的精華,往往也是作者當時所處環境的真實寫照。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文章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與“古人”在交流,為實現對語文教育的審美情感培養要求,也需要合理利用作者的情感、思想來陶冶學生的情感。以《邊城》為例,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就要教會學生去深人體會作者的寫作思想和情感,作者對城市生活的“自私、小氣、庸俗和市儈”感到深惡痛絕,對淳樸鄉村生活充滿向往,粼邊城卜文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個如詩畫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投入了全部的深情與愛,展開對人性的積極探索。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邊城》描繪了一個與大城市相對立的世界,在這裏既有代表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有代表自然天性的理想文體,對人物的描繪達到了至善至樸,在筆墨下對那些充分體現原始生命形式並不曾異化的人物充滿深情,為了有效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教師在課文講解時,也要注重那個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的方式將作者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引發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