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情感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陳雲花
摘 要:在語文教育中注重學生情感因素的調動,對其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而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具有積極作用。在語文教材中,大多數的課文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內涵和美好的情感,而情是人類最寶貴的感覺,隻有真正的情感共鳴,才能產生語文教育和文本所預期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教學方法;情感教育
我國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而要真正實現這一理念最重要最實用的教學手段就是情感教育,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明確目標,增強動力
當今學生思想活躍、進取心強,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抱負、人生觀、價值觀,但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及人生閱曆的限製,不一定符合社會需要和自身的特點,而且我所教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由於家長的觀念及社會的各種誘導,使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方向難以把握好,有時會放棄主觀能動性,產生極大的依賴性,甚至沒有任何的人生目標,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要使他們認識到人生是美好的,但卻充滿著艱難與曲折,人就是要在這些困難的鬥爭中磨煉自己,使之日趨成熟,而隻要有堅強的決心,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真正品嚐到勝利的喜悅,感受到成功的幸福感,以及努力後的成就感。
二、激發興趣,引發情感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知事物和從事活動的意識傾向,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們的興趣不僅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而且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而現在大量的文言詞彙、生字詞、說明文等文學體裁則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安排,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條件和環境,使他們在語文的運用中得到樂趣。
(一)分角色表演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被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課中角色或是分角色朗讀,無論是童話、小說,還是散文、詩詞,都可以通過分角色來完成對課文基礎知識及感情的把握,是學生們在參與中獲得課本中的信息。比如在講授《皇帝的新裝》時,可以讓學生扮演皇帝、大臣、騙子、小孩等角色,讓他們通過比賽看看誰表演得最像,誰最能表現出這些人物的神態、表情、動作以及掩藏在表情下的性格,這樣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會有了極大的興趣,還在樂趣中把握了作者的批判對象,使文章的主題很自然地呈現出來,也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像《爸爸的花兒落了》《羚羊木雕》等就更容易通過角色表演來學習了。
(二)開展遊戲,為學生插上快樂的翅膀。魯迅曾說過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如果在課堂中能得當地運用好這種手段,不僅可以成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而且還可以在遊戲中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