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備課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張克彪
摘 要:備課是教師在教學前所做的準備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對新的教學理念的掌握、接受、升華和運用的過程。有效備課能體現出教師的智慧和心血,同時也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小學;數學;備課
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課前“備課”,創造性地使用題材,對教學的每一環節進行精雕細琢。備課簡單,真正備好課卻不簡單,它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思考、琢磨、創新。
一、明確教學大綱,熟悉數學教材
(一)鑽研大綱,明確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工作的靈魂,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數學教師備課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再考慮為完成教學目的應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確教學目的,就必須學習並鑽研教學大綱。
(二)係統分析,研究教學目的。數學是一門係統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整體結構和編排體係,掌握“部分”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識的相互關聯,吃透重點、難點和關鍵,精心設計教案。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僅要全麵,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領會編者意圖,能否領會編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誌。
(三)抓住重點和找準難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課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四)創造性使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隻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和本人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教學過程,明確教學程序
(一)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循序漸進過程。在備課時,我們要根據這一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並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靈活安排各個環節的先後次序及主次地位。
(二)啟發學生思維,精心設計問題。啟發思維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而數學的思維來自問題。所以,在備課時,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惑的問題,微妙的問題,疑難的問題,以啟發學生思維。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設計成讓學生進行“再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