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寫作入門的策略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喜梅芳
摘 要:小學三年級是寫作文的起步階段,是從寫話到寫作的過渡階段,在教學中不少學生麵對作文題目完全不懂得怎樣去寫。因此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興趣;其次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與閱讀積累的好習慣,讓學生習作時有話可寫;還要建立說和寫的邏輯轉換模式,讓學生會說、愛說,逐漸學會寫作。
關鍵詞:寫作;興趣;習慣;模式
小學三年級是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好多同學都對寫作文都感到頭疼,教師在知道寫作的過程中也無所適從。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共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為以後的作文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多年在一線的作文教學經驗,我指導學生入門寫作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調動學生創作思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無疑是強調一個“樂”字,而“樂”建立在“趣”的基礎上,有“趣”才會“樂”才會“靈”。所謂“心境愉悅反應則靈敏;心情抑鬱,反應則遲鈍得多”就是這個道理。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教師就要在作文教學中選擇貼近童心的教學內容。
怎樣讓孩子由被動而作轉變為 “我要寫,我想寫”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設計寫作情景。通過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急於表達的情感,讓學生有感而發,覺得習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動而寫。比如有趣的小實驗、好玩的擊鼓傳花、成語接力賽等遊戲引入作文教學之中,學生玩得開心,印象深刻,寫的時候也會有話可寫。
(二)突破傳統模式,實話實說。孩子們為了讓自己的文章“立意正確”,學會了編寫幾代人似曾相識的“紅領巾的故事”;為了使自己的文章顯得有文采,孩子們的媽媽都有了“一雙大大的眼睛”。告訴孩子:作文就是寫你想說的,想告訴別人的話。日子久了,學生就會變成一個關注生活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喜歡抒懷的人。
(三)耐心指導,循序漸進。教師的習作教學要循序漸進,要與二年級說話寫話教學相銜接,由口頭語言轉向書麵語言敘述,由寫幾句話到寫幾段話,在學生想寫,樂寫並敢寫的情況下,慢慢提高對習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習作水平。
(四)習作評價多用激勵語言。作文教學中,作文評語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要堅持鼓勵原則,應盡量用鼓勵式、談心式、啟發式語氣。(記得有一次,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刹那間”這個詞,於是在批語中這樣寫道:“這個詞用得很準確,如果今後多積累一些好詞,老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棒!”)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二、構建學生習作積累模式,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要使學生做到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學生腦海裏必須要有豐富的習作素材積累。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有以下幾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