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朗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1 / 2)

朗讀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蘇昌莉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朗讀同時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麵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朗讀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朗讀即出聲地、響亮地讀,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閱讀教學中經常進行的基本訓練之一。課堂上學生琅琅的讀書聲也是校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應重視朗讀,教師的朗讀要起示範作用。學生的朗讀要由教師指導。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的重要作用。傳統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朱子所言,點到了語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讀一遍文章不隻是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類,還要理解文章的旨意、理脈,要體會文章的情致、風格,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確保學生要有充分的朗讀時間

對於語文教學來講,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累計、理解、應用語言的本領。唯有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同課本溝通,從中獲取信息,才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字及語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老師應將朗讀的時間交還給學生。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留給學生進行朗讀的時間還不足5分鍾,同時對朗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也僅是一帶而過,沒有細致講解,從而導致在教學時,朗讀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過程。想要使學生真正掌握朗讀的才能,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留存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多讀”、“充分讀”。但是,這些時間從而何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細致的規劃與設計,縮短傳統教學中枯燥講解的時間,將節省的時間分配到朗讀方麵。消除傳統教學中乏味的分析過程,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學會自行體會,總結。教師應培養學生正確朗讀的習慣,應用標準普通話,發音清晰、聲音洪亮、斷句整齊、咬字準確。尤其是讓學生進行自學式朗讀時,應使全班同學都能夠讀好、讀完,切不能僅做表麵工作,走過場,敷衍了事。另外,不僅應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朗讀教師,同時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