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究(1 / 2)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究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柴建新

摘 要: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性質、公式、法則等都是根據概念為基礎引導出來的。所以,正確理解並掌握數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關鍵,是提高計算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初步空間能力的前提。為此,教師應把數學概念置於教學中的突出位置。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應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貫穿數學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通過良好的數學概念學習促進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培養數學能力;通過有效的概念教學,使學生順利地獲取有關概念。在新課程標準下,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都有極其重要作用。筆者就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談談自己一些認識。

一、聯係實際,引入概念

概念是比較抽象的理性知識,因此在引入新的概念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其接受能力,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地引入概念。首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概念。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了數學,通過實物、教具、學具讓學生觀察、演示或操作來闡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從創設情景中引入概念。在引入概念之前,老師要積極創設一種情境,使用權學生感到問題是真實的、具體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第三,以舊概念的複習引入新概念。一個概念並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處在一定的概念係統中,處在與其他概念的相互聯係中,學生的學習都是通過概念同化習得新概念的。學習複雜概念之前,先學習更一般更簡單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這個上位概念作為新概念的先行組織者,聯係學生已學過的有關概念來闡明新概念的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闡明約數與倍數的概念。在公約數與公倍數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製,而得出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實踐表明,用先前的一個概念推導出新的概念,這樣的既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識結構形成的更完善,學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起聯係的思維方法,形成邏輯思維能力。

二、抓住本質,講清概念

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關鍵在於提示概念的本質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屬性及其主要表現,是該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或該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根本之處。有些老師常埋怨學生知識學得死,不會靈活運用,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質。如有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必須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當變換位置後就和他們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相抵觸了,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和教師提供事例的方式有關,呈現給學生的都是這樣固定不變的平行四邊形,就使學生不易區別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而把非本質的屬性也納入到概念的內涵中去。因此教師要在講清概念時要十分準確地講清概念的含義。有些性質、法則和公式中包含著的某些基礎概念,辦中一個詞,但它所表示的含義也是極其明確的,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把這些含義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抓緊住關鍵講解概念,就能使學生明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及它的意義。如在教學分數意義時就要強調“平均數”。教師還要恰當地講清概念的運用範圍。如2是質數但不能說它是一個質數,隻能說它是某個合數的質因數。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數時,爸爸的年齡用A表示,小明的年齡有A~28表示,這裏A並不能表示任意一個數,而是有一定的範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