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分析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康繼輝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中合作學習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就重點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方法是教學係統的完整組成部分,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合作學習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但是,由於教師對這種教學方式了解不夠深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以及強製性,教學效果比較差。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
開展合作教學能夠有效營造一個健康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之間關係改善,可以說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麵: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處在生理以及心理迅速發展期,由於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合作意識非常薄弱。采用合作教學,學生在課堂中都可以獲得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有效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講解長度單位換算這一節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由於這一時期的學生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所以我結合實例講解單位長度的具體概念,例如一個指甲蓋的長度大約為1cm。隨後,我將全班同學分成六組,給每一組的同學發放提前製定好的卡片,在這些卡片上設置一些問題,比如:
小明身高145
A千米 B米 C厘米 D毫米
為了及時解決卡片上的問題,小組同學開始進行不斷的商討,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之間不斷地進行交流,課堂氛圍輕鬆有趣。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采用合作式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從自身主體出發,有效應用學生之間的互動,將課堂主體——學生的地位凸顯出現。
在講解運算定律這一節知識點時,我先向學生詳細講解了各種混合運算的方法,確定學生能夠準確掌握這些算法之後,我再將學生分組。全班學生分成六組之後,我為學生布置的任務是結合實例詳細講述某種計算方法的具體運算方式,比如加法交換律,在下課前10分鍾進行效果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取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並且在成果展示中,教師隻是充當一個評判者的角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
二、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合作小組的建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部分教師認為,開展合作教學就是學生互相組合進行學習即可,所以在分組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另外由於受到傳統座次的影響,很多教師隻是單純地根據座次進行分組,沒有找到優化組合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了解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