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常誌強
摘 要:新課標倡導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構建基於多媒體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大麵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本文從四方麵就如何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整合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整合
新課標的實施使普通高中教育麵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探討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數學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怎樣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呢?本文針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運用進行探討。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熱點。數學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運用“實用性強,效果好的課件、網絡,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科素養,培養創新思維與探究能力”。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創造性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把握好多媒體運用的“度”,以及介入教學過程中的最佳時機。
例如教學中以《等比數列前n項和》為例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手段引入一場景——就業麵試場景:老板與學生對話……老板:在一個月內(按30天計算),每天給你十萬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給我回扣1分錢,第2天給我回扣2分錢,第三天給我回扣4分錢,即每一天給我回扣的錢都是前一天的2倍。這份合同能簽嗎?並說明理由。這個現實問題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主動探究一道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本節課。通過身邊等待解決的問題引入課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誘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
二、突破重難點,呈現過程
中學生的思維處在逐漸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對於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可以適時采用多媒體課件將重難點化解後予以突破,達到其高效性的作用。例如利用幾何畫板講解橢圓的定義:打開幾何畫板,做一個圓心為A的圓,在圓內任取不同於A的點B,在圓上取一點C,聯結線段AC、BC,做線段BC的中垂線交AC於點P,連線段PB,引導學生發現|PA|+|PB|=|CA|,即圓的半徑,且大於|AB|,然後讓學生操作電腦拖動點C在圓上運動,得到P的軌跡——橢圓。啟發學生得到橢圓的第一定義。再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當點B在圓上、圓外時,點P的軌跡是什麼圖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親自參與了對橢圓形成過程的探索,還使學生動手操作電腦,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數學知識的建構。因此我認為應讓學生更多地操作電腦來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體驗數學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