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1 / 2)

論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包翠翠

摘 要: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幼兒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關鍵詞:幼兒;集體教學;有效性策略

教學準備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也就是教師在製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具體說來,一個教師在準備教學時,必須要解決如下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材料的準備、教學的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的選擇等。就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而言,有效的教學準備策略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師幼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在集體教學中一定要先明確教學目標。目標的確立須從幼兒角度出發;目標應涵蓋態度情感、能力、知識經驗多個緯度;目標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的、明確的;目標必須是適宜大部分幼兒最近發展區需要的,是可以共同達到的。

如小班科學領域“認識時間”,某教師的目標表述為:“認識白天黑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正確區分白天黑夜”。顯然,其目標過於單一,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幼兒其他能力的發展。結合有效教育目標的標準,我們可將目標進行改動:“認識白天黑夜,了解其主要特征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正確區分白天黑夜,嚐試運用時間詞彙;幫幼兒樹立時間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準備操作材料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教師應結合活動的要求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準備最佳的操作材料,在活動中發揮最大效應。

(一)材料的可操作性。集體教學活動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使幼兒願意操作、探索。如:整合活動“有趣的線條”,線條的可操作性強,幼兒可利用線條自由表現,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並充分體驗創造想象的樂趣。

(二)材料的層次性。同一年齡層次的幼兒發展水平不一致,存在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要有層次性,使幼兒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有效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如:中班社會領域《神奇的筷子》,教師為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易夾的紙團、難度大的黃豆、米粒等,不同層次的幼兒就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材料和方法,興趣自然很濃。

(三)材料的豐富性。要想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須保證有足夠的、豐富的材料供幼兒操作。如:大班科學領域“認識磁鐵”,教師動員家長為幼兒準備磁鐵、回形針、螺絲帽、鑰匙、硬幣、木塊、布條、紙條、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通過動手操作探索磁鐵的特性,並運用磁鐵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