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社會性偏差與高中政治課教學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包惠娟
摘 要: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存在學生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以至於學生表現出對教學的“逆反心理”。表麵上看這些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究其真實原因,其實是受社會影響的結果。教學過程中充分認識“社會性偏差”,因材施教,將對課堂教學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產生積極作用。
關鍵詞:社會性偏差;逆反心理;曆史隔膜現象;集體觀念
所謂“社會性偏差”是指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麵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宗旨不相符合,並且發生了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行為偏差。社會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況下,一方麵,我國的經濟正在欣欣向榮地向前發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總的形勢是好的,另一方麵,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處境卻比較困難,政治課的教學情況也不例外。
一、社會性偏差的表現
根據教學實踐的觀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現實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從社會上獲知的現實情況不是零碎、膚淺,就是失之偏頗。在一次教學活動中,結合“熱愛社會主義”議題曾讓學生聯係實際談體會。有學生認為:“如今社會上隻講效益、隻講賺錢,你不能幹就沒有你的飯碗,這可跟過去的社會主義不同,那時人人有飯吃,有活幹。”據了解,這位學生的父親被單位裁減下來了,所以他對當前社會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陳述的事實卻有片麵性,因為他對我國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實際缺乏全麵、係統的了解。隻看到眼前暫時存在的某些非本質的現象,結果有些事實是被誇張了,有些則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曆史性偏差,曆史隔膜現象比較突出,表現為學生從社會上獲知的曆史性事實,不少是帶有偏見性的,或者腦子裏裝著不少社會上流傳的曆史秘聞和軼事,而對曆史真實的認識卻是蒼白和無知的。
三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觀點性偏差,表現為學生跟著社會生活的感覺走,在燈紅酒綠的物質世界裏,認識上不知不覺地誤入歧途。有的學生的行為常不自覺地表現了社會上的影響,嘴裏哼著順口的廣告詞,如“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結果,關於在新形勢下還要不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一次在課堂討論時,有學生持否定觀點,認為“現在社會上實行的是高消費,能掙會花自己光彩,別人也羨慕。艱苦奮鬥已不合時代潮流,要不,建那麼多高級賓館、進口那麼多高檔消費品幹什麼?!”
四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興趣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對傳統教育的冷漠與疏遠,而對各種並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時髦行為卻有一種特殊興趣偏好,如從迷戀港台歌星到熱衷於港台的言情武打片,從欣賞西方文化到服飾打扮、行為做派、消費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領袖、英雄模範人物不感興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鳴,卻把港台歌星一類形象當作青春偶像極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這些學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種怪味過濃,精神疲軟,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