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方法與經驗研討
作者:任宗榮
摘 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的責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麵提高。
關鍵詞:設計;興趣;習慣;有效
努力提高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的責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麵提高。那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就此作一淺談。
一、設計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
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不斷調整備課的重點,由備教師如何教轉向備學生如何學,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性。要改變以隻信教材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實現教學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自己在嚐試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探究學習)把教學要求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哪些問題,指導什麼,怎樣指導列為備課的重點,不僅要備教材,更要關注學生,備好學生,在孩子身上大做文章。改變傳統的“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怎樣講”的備課思想模式。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實踐證明: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活動,樂此不疲。針對興趣在學習數學中的重要性,就要盡力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寬鬆、快樂的情境,讓學生從喜聞樂見的情境出發,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繼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激情。教學中充分利用素材,合理整合遠程教育中的資源,不斷探索,提高其使用價值,製作一些實用而又充滿樂趣的課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直觀、有趣的數學情境,更好地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入生活之中,讓數學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教師要從處理教材著手,設計問題情境,從已有的知識建模中,激活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活化學習,進而去主動學習。例如“工程問題應用題”的教學:例題是“砌完一道牆,甲獨做6天完成,乙獨做10天完成,兩人合做幾天完成?”要求是讓學生理解並掌握解決這類實際問題的方法,這類應用題和以前學過的整數應用題有相同的基本數量關係,即: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關鍵(或難點)在於這類應用題的工作總量要用單位“1”表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出現,但學生如果能聯係已學的分數的意義進行學習,教師就用不著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嚐試。如學生有問題,設計這樣的題目:“運完360塊磚,甲獨運6次運完,乙獨運12次運完,甲、乙兩人合運幾次運完?”,進行鋪墊。在計算的基礎上與“工程問題應用題”進行比較,便於學生找出異同,建構數學模型,抓住解題的關鍵,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