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說:巧妙結合遊戲與數學教育
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邏輯數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等特點,而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要依賴於具體的事物和動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采取生動有趣和操作發現類的遊戲,誘發寶寶的數學興趣。
數學遊戲有利於培養寶寶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興趣,父母平時可跟寶寶做一些簡單的小遊戲,借助遊戲情節,將數學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巧妙地轉化為遊戲內容,讓寶寶在各類遊戲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並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積累數學的經驗。常見的數學遊戲有:擺跳棋,按大小排序、配對,用手和腳、木棍測量物體的長短、高低並進行比較,認識形狀,比高矮等等。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
很多父母都覺得寶寶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寶寶大些才開始培養其獨立性。其實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越好。2~3歲時,寶寶的獨立意識增強,什麼事都要堅持自己做,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寶寶心理發展的第一個“執拗期”。
父母正好可以因勢利導,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寶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父母是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如果父母本身就處處依賴他人,經常尋求幫助,那麼寶寶的獨立性就很難培養起來,父母應該先從自己獨立自主做起。
創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環境安全了,也就不會過多限製寶寶的活動,寶寶獨立自主性的發展就獲得了機會和可能。
寶寶自己的事自己做
例如讓寶寶自己吃飯、穿衣服、整理玩具等,這不僅可以避免養成寶寶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而且還可以讓寶寶借此探索與學習。
讓寶寶做家務事
例如幫父母收拾碗筷、擦桌子,給盆栽花草澆澆水,喂食小動物等。每當寶寶圓滿完成父母親所交付的任務時,父母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寶寶覺得很有成就感。依照寶寶年齡的大小分擔不同分量的家事,不但可以培養寶寶的獨立性,也可使他們更有責任感。
培養寶寶的觀察、思考能力
讓寶寶自己思考判斷、自己拿主意。父母往往喜歡聽話順從的孩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寶寶乖,聽話”,而很少注意去傾聽寶寶的需要、寶寶的問題,不給寶寶自己拿主意的機會。寶寶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長大以後容易缺乏自我決擇能力,優柔寡斷,什麼事都要聽從別人的意見。
激發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引導寶寶做創造性思考,例如“如果你是小紅帽,你要如何對抗大灰狼?”等問題,讓寶寶將來在麵對問題時,能夠自己思索解決的方法。
培養寶寶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和道德觀念
為孩子選擇一些具有是非含義的小故事,在說故事的同時引導寶寶思考其對錯,建立寶寶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和初步的道德觀念。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不可對寶寶的發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寶寶一時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橫加斥責。應先冷靜地分析寶寶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
培養寶寶性別意識
為避免寶寶性格發展出現偏差,最好從3歲前就培養寶寶的性別意識,如告訴寶寶男孩和女孩的差異。心理研究指出,寶寶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隨著一點點長大,寶寶對男和女的著裝、行為舉止、性格特征會逐漸形成全麵認識,從而逐漸形成了心理性別。
父母角色的互補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別概念。如果是男孩,父親要多陪孩子玩,多和孩子交往交流;如果是女孩,母親要多與其相處。
不要因為個人喜好就有意無意模糊寶寶的性別意識。如把女孩的衣著、玩具男孩化,給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紮小辮子。以免引起孩子的性別意識混亂,甚至導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別來塑造自己,結果男孩行為舉止女性化,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
性別意識教育並不是給寶寶行為束縛。性別意識教育隻是寶寶個性、氣質培養中的一部分,不應該完全用成人對於性別的劃分去限定寶寶的行為。父母在幫助孩子樹立性別意識時,要采取培養而不強化的方式,使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性別,慢慢形成與之相稱的性格特征和氣質。
在寶寶“性別化”的過程中不允許半點的扭曲和造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寶寶熟悉自己的性別特征,比如告訴他“你是男孩子,打針的時候不要哭,要勇敢;玩耍時要讓著妹妹”“你是女孩子,要知道害羞,不要把裙子掀起來;要穿得幹幹淨淨的,頭發要梳整齊”等。這樣慢慢地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認同自己的性別,並且形成與之相稱的性格特征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