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教育孩子,切忌與家人步調不一致(1 / 1)

父母對孩子教養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過程,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取長補短的家庭關係。很多家長認為,家庭關係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關係,其實這是片麵的,良好的家庭關係應該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三個人之間的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爸爸都會因為教育孩子的意見而與妻子發生衝突,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雙方各持己見,甚至一方幹脆放棄,不管孩子了。這是非常錯誤的。而爸爸與家人的教育意見的不一致,其結果就是令孩子無所適從,患得患失。因為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給予的兩種價值觀,也不能接受兩個以上的目標,否則他的生活就會陷入矛盾。

上小學一年級的許茗特別愛看動畫片,而電視上每天放的動畫片又很多。茗茗坐到電視機前看動畫片時,總是看完這個又看那個。

看電視時間長了既耽誤孩子的學習,又影響孩子的視力,為此茗茗的媽媽規定,每天隻讓他看一段動畫片。可是茗茗的爸爸卻覺得,動畫片形象生動,能豐富孩子的知識,鍛煉孩子的想象力,多看看也沒什麼不好,因此反對妻子的做法。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達成共識。而茗茗漸漸覺得:媽媽很討厭,總不讓自己看動畫片,爸爸比媽媽好。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雙方由於生活經曆、價值觀、知識水平等的不同,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由此甚至會引發爭吵,甚至彼此否定對方。而這樣的行為,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降低在孩子心中的威望。所以,爸爸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一旦與媽媽發生分歧,首先一定要避免爭吵,然後與媽媽一起正視這種現象,並坦率地與媽媽交換意見,保持步調一致。畢竟雙方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隻有相互配合,才能教育好孩子。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心平氣和地與妻子商量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爸爸和媽媽都是以教育好孩子為出發點的,但基於不同的教育觀點,出現矛盾也實屬正常。此時,爸爸要做的,不是與媽媽爭吵孰對孰錯,而是心平氣和地和媽媽談談自己小時候都是怎樣被教育的。現在的父母都難免會重複自己父母當年對自己的管教方式,所以這可以讓彼此了解對方教育孩子的風格。

同時,爸爸也可以問問媽媽,為什麼她要采取這種教育方式,聽聽她的意見,也許對方的教育方式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或者不可行。

啟示二:製定出統一的教育方法

出現教育分歧時,爸爸可以與媽媽溝通,對於有爭議的問題和方法,可以都擺到桌麵上來討論,然後權衡各種方法的利弊,再製定出一套比較折中,或兩個人都能接受並同意執行的統一的教育方法。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父母無法共同接納一種辦法,那麼可以暫時停止討論。過一段時間心平氣和時,再尋求更好的教育辦法。當然,要製定統一的教育方法並不簡單,這就需要父母雙方能夠合作,達成默契,要求一致,這樣在管教子女的問題上也會變得容易得多。

啟示三:避免“臉譜式”的教育方式

所謂“臉譜式”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雙方一方唱紅臉,一方扮白臉。其實這並不利於孩子的教育。比如媽媽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有些縱容;而爸爸卻對孩子非常嚴厲,教育方式也比較簡單粗暴。這時,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會迥然不同,可能會跟媽媽親近些,對爸爸就會很冷漠。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學會鑽空子,學會利用一方為自己開脫,養成壞習慣。

因此,即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也應避免在孩子麵前流露出來。如果覺得對方的教育方法不妥,另一方可以通過“補充”、“解釋”等其他方式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但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去指責正在批評孩子的一方,更不要利用孩子來發泄對對方的不滿。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害了孩子,導致孩子心理畸形發展。要知道,隻有在“步調一致”的教育下,孩子才會活潑健康快樂地成長。

爸爸手記

培養和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任何一方一手包辦都不合適。隻有雙方經過協商取得一致意見,才能防止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偏差,也才能收到有益於孩子健康和發展的教育效果。為此,爸爸平時要多與媽媽互相溝通、互相探討,從而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