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房地產信托遭白眼(1 / 2)

房地產信托遭白眼

金融資本

作者:譚忭

投資者現在對於房地產信托項目可謂聞之色變。

野蠻生長的中國信托行業正麵臨著成長的煩惱,尤其在“奶媽”房地產行業步入調整期之後。

早在2012年底,中國信托業的資產規模就已經超越保險晉升為僅次於銀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門,而到去年,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68家信托公司旗下的信托資產規模創下了13.98萬億元的曆史新高。

如果說2014年業績仍舊勉強可行,今年開年後的行業數據則不太樂觀。數據顯示,1月集合類信托產品發行的數量和規模較去年12月都有了將近七成的下降,發行情況亦十分慘淡。

顯然,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傳統投資工具頻頻創新,資產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顯著加劇,從前屢屢被秒殺的信托產品如今不得不麵對滯銷的風險。信托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向《英才》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產品的發行就開始變得困難了,“人們對於信托產品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看好,很多流動性更強同時收益很高的基金產品更受歡迎。”該人士還透露,該信托旗下約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信托產品均為房地產項目。

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燕娛向《英才》記者表示,當前除了政信類產品比較紅火,房地產產品已經越來越少,發行公司本身也在收縮這一塊業務“投資者現在對於房地產項目可謂聞之色變”,王燕娛說。

讓人坐不住的信托計劃

房地產信托的2015年悲情大戲由佳兆業集團(01638.HK)率先登場。今年1月,伴隨深圳龍頭房企佳兆業的破產傳言,本應於1月21日到期的“平安財富·翔園1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25億產品出現兌付危機,一時風聲鶴唳。

同樣,由於債務官司纏身,上海嘉定悅合國際廣場項目的在建工程被上海閔行區人民法院等相繼查封,於2014年6月1日被迫停工,也讓本應於10月30日到期的天啟308號產品兌付充滿未知。

諸類產品尚不止這些。盡管最終這些項目都按照合同約定如期歸集了資金,卻仍舊讓投資者後怕不已。

相較於2014全年到期規模總計1780億元,2015年房地產集合信托必須償付的金額預計將達2035億元人民幣。而大幅放緩的信托基金資本流入也讓局勢雪上加霜。數據顯示,2014年四季度中國信托基金資本流入同比增速僅28%,而2013年二季度最高曾達到70%左右。同時股市火熱,有分析人士預測信托今年一季度資本流入將出現負增長,從而使得上半年迎來下一個償付高峰時資金更加緊張。

瑞士信貸認為中國90%的信托基金都有大型國企或地方政府作為其背景有能力進行剛性兌付,而10%的私人信托基金就可能“麵臨違約威脅”。

難打破的剛性兌付

盡管房地產信托麵臨較大的房地產行業風險和兌付壓力,中國信托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仍然相信,相對2014年末13.98萬億元的信托資產規模,該年度存在風險隱患有369筆項目,涉及資金781億元,占比僅為0.56%,低於銀行業不良水平,行業整體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