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不借鑒“時空集團”模式(1 / 1)

何不借鑒“時空集團”模式

商業觀察

作者:梁海明

“一帶一路”需要一個著重地區性合作的跨界、跨境的合作組織。

過去香港企業在“走出去”曆程中,也曾遭遇與目前內地企業相似的挑戰,部分企業也有過收購後運營不善導致失敗的破產教訓,如香港雅佳公司收購外國製造企業“勝家”,但更多的是如和黃、利豐等大企業及香港陸氏實業、運年表業集團等眾多中小企業的成功案例。

許多香港企業“走出去”之所以成功,除了企業決策者本身擁有國際視野,具有製定與實踐海外投資戰略的豐富經驗外,更多的是借助香港地區由政府、半官方機構和各大商會組成的“三位一體”、群策共生的力量,避免單打獨鬥。

香港實質奉行的是“有導向的自由貿易”主義,由政府引導經濟和企業發展大方向;半官方機構如貿易發展局、生產力促進局等扮演“探射燈”角色,集中力量於國際貿易協商和市場拓展;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等各大商會,則彌補政府部門和半官方機構不足,通過分析研討會、實地調研考察等方式,為會員提供新興市場詳盡的投資指南,以及提供包括會員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有關金融、基建、商貿等各方麵的具體需求的服務。

香港地區這套“鑲嵌性自主”(embedded autonomy)機製運行多年,官方和民間協調互動,合作行之有效。部分歐美國家、日本等國也有類似機製。

在“一帶一路”背景之下,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考慮借鑒這套機製。譬如,針對區域內某些重點的國家、產業和項目,可考慮在香港組建一個或多個“時空集團”(time-space envelope)。

所謂“時空集團”是著重地區性合作的跨界、跨境的合作組織,過去20年來被用以概況東南亞地區和歐盟中部分國家的合作模式。“一帶一路”下的“時空集團”,可由中國內地、香港的相關官方部門、半官方機構、銀行、基金和商會等組成,兩地相關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的一個戰略網絡和投資平台。這種方式除了能夠在生產要素進行互補、加強分工之外,還可互相連接、互相協調和互通有無,以此推動中國內地企業更加順利“走出去”。

在具體操作中,一方麵“時空集團”可在香港成立針對特定國家、產業和項目的專項海外投資基金或投資機構,利用香港在這些地區較高接納度的特點,讓內地資源結合香港地區豐富的國際投資經驗和先發優勢。

另一方麵,未來“時空集團”的中國內地企業參與者,尤其是中小企業參與者,除了可在“絲綢之路基金”和“內保外貸”、“跨境融資”等平台進行融資外,還可通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香港在整個“一帶一路”輻射的區域均具有顯著的金融比較優勢,完全可以打造成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融資的另一主渠道,為中小企業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與此同時,作為國際風險投資中心的香港,還能為中國內地中小企業提供國際標準的金融、設計、市場和後勤服務,並可協助這些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甚至是戰略投資合作夥伴,以此加強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融資能力和投資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