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塘村的美麗轉身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
作者:徐海星
白牆青瓦雕花窗,有著濃鬱屯堡風格的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清澈見底的邢江河穿村而過,岸堤上的木質棧道蜿蜒曲折。
依山傍水的安順市西秀區浪塘村曾是魚米之鄉,但過於依賴農業種植的弊端也很明顯,除去生產成本後,村民辛苦種植農作物卻賺錢很少,屬於省二類貧困村,多數青壯年迫於生活壓力,紛紛逃離家鄉務工掙錢。
道路狹窄泥濘,生活汙水隨意排放,畜禽亂跑糞草亂堆,177戶村民修建圍牆而各自成院,“髒、亂、差,村裏隻有老人和小孩留守。”這是村支書嚴勇對2013年之前的浪塘村的印象。2013年6月,西秀區開始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浪塘村成為創建點之一。僅用一年多的時間,變革性的建設在浪塘村逐步展開,浪塘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貧困村變身成“美麗鄉村”
浪塘村所在的舊州鎮通過申報“一事一議”項目資金,爭取住建、交通、農業等部門的項目資金,獲得了近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有了底氣。
自然生態良好,屯堡文化悠久,黃果樹設計院據此編製了《仙人壩村浪塘村莊建設規劃》,浪塘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有了科學的規劃和定位。
拆除圍牆,翻修村居外立麵,統一成傳統屯堡風格的裝修,曾經衰敗的村寨明亮了不少,浪塘村的變化自此開始。
畜圈被全麵取締,建立垃圾清運機製,硬化村寨主體道路,搭建浪塘大橋,安裝投用太陽能路燈,停車場、文體廣場、宣傳欄逐一修建完工。親水平台、景觀水風車、休閑廣場、旅遊步行橋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也相繼建成,浪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與多數農村一樣,浪塘村也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生活汙水直接流入邢江河。邢江河在2013年底被列入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生活汙水勢必破壞邢江河水質,治理生活汙水成為浪塘村改善環境的重要內容。
2014年3月,浪塘村“濕地汙水處理係統”正式動工,通過潛流隔離淨化與生物吸收原理,將水與雜物進行分離,最終達到汙水淨化的效果。
道路兩旁的排水溝下埋著通往各戶村民的汙水管,通過雨汙分流的設計,未受汙染的雨水通過排水溝流走,汙水則被集中收集處理。汙水管道末端連接著沉澱池,近2米高的沉澱池底部鋪設了一根管道,經過沉澱後的汙水將流入濕地床。
“人工濕地床占地約350平方米,每天最多能處理250噸生活汙水,目前每天大約60噸的汙水。”據嚴勇介紹,“濕地床相當於一個汙水處理池,底部有1.2米的砂石,中部是泥土,汙水通過潛流式運行得到了過濾,濕地床上的菖蒲和美人蕉能吸收汙水中的氮、磷成分,三次處理後汙水經檢測能達到國家一級A標水質,絕對不會對邢江河帶來汙染。”
浪塘村作為安順在農村推行“汙水生態處理”的首個試驗點,成效顯著,西秀區因此製定了“汙水生態處理”推廣方案,擬在全區農村廣泛推廣使用,計劃用三年時間使得每個村都建有汙水生態處理係統,實現村村優美、戶戶潔淨。
農民吃上了“旅遊飯”
2014年8月,浪塘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工。西秀區宣傳部副部長張建榮,曾任浪塘村“第一書記”,開始策劃如何組織老年協會或者釣魚協會前來浪塘村增加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