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明的四個外號
山裏山外貴州人
作者:章衝成 任廷會
董成明是貴陽龍洞堡機場(以下簡稱“貴陽機場”)航站樓的一名維修員。
18年的時間裏,他從一根電線、一截水管的維修工作做起,憑著認真嚴謹的態度不斷超越自我,取得諸多成績,被同事戲稱為“機器人”、“活地圖”、“多麵手”、“發明家”。
不知疲倦的“機器人”
“機器人”是董成明最得意的一個外號。
2010年,貴陽機場二期轉場工作開啟,從舊的T1航站樓運行轉到新的T2航站樓運行,工期緊、任務重。
作為航管部二期工作的主要負責人,董成明一頭紮在轉場工作中。白天,他必須在現場和施工方對接標識標牌、櫃台點位的設置,勘察施工現場。此外,他還要對7000平方米的用房資源麵積進行測量,並利用晚上的時間整理測量數據。
“當時太忙,很多事情必須是對航站樓十分了解的人才拿得下來。交給別人我又不放心,隻能自己辦。”董成明說:“時間太緊,雙休日也不敢休息,都是在航站樓裏待著。”
等到忙完一天的工作,拖著疲軟的身子回到辦公室,時間已經是淩晨三四點了;在椅子上躺一躺,到七點鍾就要起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董成明一臉笑意:“這樣持續了三個月,監理方、施工方、甲方都給我熬下去了。”
每個工作日加班12個小時,周末無休,三個月的時間裏,董成明累計加班1300個小時,算下來他每天隻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經此一役,他獲得了“機器人”的稱號。
業精於勤的“活地圖”
2008年9月23日晚上,航班運行結束後,貴陽機場T1航站樓配電間的餐廳正在施工裝修。
“哢嚓!”突然,離港係統的短路保護器扣下了,提前運行的設備無法啟動。原來是工人操作失誤,施工餐廳區域線槽內的配電線路損壞,多級保護裝置被強大的電流衝擊斷電。
“離港係統是機場為旅客辦理乘機手續的關鍵計算機信息係統,是旅客安檢前辦理登機手續的必用工具。趕緊找出短路原因,確保離港係統供上電,最早的航班運行時間是6點半。”淩晨5點,值班人員得到緊急通知。
現場,值班人員把每一級斷路器推上,但是離港係統機房的線路並沒有供上電。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此時已經是5:30,航班正常運行的時間步步逼近,隻剩下一個小時。
找不到故障原因,值班人員束手無策、萬般無奈:“這個點,都不在現場。找誰呢?”這時,值班人員腦子裏閃現了三個字——“活地圖”。
在睡夢中的董成明接到求助電話,了解情況後,他給了提示:“線路是通過5號空調機房的總配電箱,經過隔壁餐廳區域,再通過線橋架進入離港機房配線間,故障點的範圍應該在……”
值班人員立馬趕到施工區域餐廳,按照提示找到了故障點,將一根直徑為10毫米的鑽頭從金屬橋架上取出,並將損壞的線路作絕緣處理。
5:43,值班人員回到5號空調機房的總配電箱調試送電,依然短路。電話再次打給董成明。
“配電箱裏的15組開關中,第7組和第9組的狀態是什麼?”董成明問。
“正常。”值班人員回答。
“保留第1組照明、第7組和第9組離港係統供電開啟外,斷掉其它的回路。”董成明提示。
值班人員迅速完成操作。這一次,離港係統供電恢複了,提前運行設備正常啟動。
此時是6:07,距離早上的航班運行時間隻有23分鍾。
勤學善思的“多麵手”
1997年5月28日,貴陽機場正式投入使用。高中尚未畢業的董成明來到航站樓,進入供電維修隊當上了電工維修員。那時,機場旅客沒多少,航站樓的設備也簡單,董成明憑借著幾本高中物理書上的電學基礎知識,負責供電線路的維護維修。接根電線、裝個插板、換個燈泡,董成明憑著這些小技巧成了“手藝人”。
然而,這段“手藝人”的安穩日子並不長久。
“就通訊來說,1997年大家都是用BB機、有線固定電話;後來是移動功能手機,走到哪兒都能打電話;現在是智能手機,連接無線網絡就能上網。隨著時代的腳步,航站樓剛開始是提供有線固定電話;後來是手機信號覆蓋;現在是全樓無線網絡覆蓋。”董成明回憶航站樓的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