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學會道歉-道歉是一門學問,道歉的方式有多種(2 / 3)

小雲眼淚還沒幹,沒好氣地說:“不原諒你,你罵我是小偷,我以後都不跟你玩了。”

看完這個故事,孩子也許會納悶:瀟瀟做得很好,發現自己錯了,及時道歉,但為什麼小雲不接受她的道歉呢?

答案很簡單:小雲在氣頭上。

道歉應該及時,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及時”這個詞究竟該如何解讀?孩子會說,及時就是馬上、立即,及時就是“第一時間”;還有的孩子會說,及時應該是在最恰當的時機吧?

孩子的答案對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受到傷害的一方當然希望孩子能立刻向他說:“對不起,我錯了。”但孩子是否就應該這麼做?孩子能馬上確定就是自己錯了嗎?如果是自己錯了,錯全在自己嗎?在現在這個時間和場合適合道歉嗎?這些都沒有弄清楚,貿然認錯會不會顯得不夠謹慎?這些若沒有弄清楚,該如何措辭、怎樣道歉?

當然,如果這一切都弄明白了,那自己就不能猶豫了。不管是害羞還是害怕,或是不想擔責任,都不能成為你拖延說出“我錯了”的借口和理由。拖得越久,對方對你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多,等你終於鼓起勇氣向對方說“我錯了”,對方也許不會再原諒你了。

有的孩子拖著拖著自己就忘了這件事了,或者覺得:“反正都這麼久了,我沒道歉他也沒把我怎麼著,就讓這事過去吧,我不用道歉了。”但對方可比你記性好,心胸可沒你這麼“豁達”,畢竟受到傷害的是他,他會把對你的“怨恨”積壓在心裏,沒準兒哪一天就會爆發。

所以,及時說出“我錯了”非常重要,及時與否,效果將大相徑庭。說到這裏,孩子對“及時”的解讀是對是錯,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其實,孩子的答案都對,“及時”道歉,正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如果馬上就確定是自己錯了,孩子要立即說出“我錯了”

有些錯誤,孩子在發生後就立刻意識到是自己錯了,和別人無關,確確實實是自己錯了,找不到一點為自己開脫的理由,那麼,就不能有絲毫猶豫,立即向對方道歉:“我錯了。”不管對方能不能馬上原諒自己,首先自己要拿出最有誠意的態度。

2.要讓孩子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和始末,再說出“我錯了”也不遲

有些事情會比較複雜,牽扯到幾個人,一時間自己也弄不清楚誰對誰錯,或者知道自己有錯,但錯大錯小尚不能確定,這個時候不妨多等一會兒,不要隨便就認錯,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也擔下來。要等事情水落石出,弄清楚自己錯在哪裏,想想自己該怎麼道歉、怎麼補救,這時再說“我錯了”也不遲。

3.要讓孩子等合適的時機再說出“我錯了”

就像故事中的瀟瀟那樣:我及時道歉了,但對方不接受,仍然怒氣衝衝。這是因為“及時”還有另一個意思:合適的時機。這個“時機”包括兩個方麵:

第一,等對方氣消了的時候。摩擦、衝突剛發生的時候,雙方都在氣頭上,即便是你馬上道歉,能保證自己的口氣一定就很好嗎?尤其是對方,你能保證他能馬上心平氣和地接受你的道歉嗎?如果都不能保證,何不等一等?等對方氣消了,自己也把道歉的語言好好組織一下再道歉,效果一定更好。

如果瀟瀟能等一等,過上一兩天,等小雲心情好些了,再次向她道歉,小雲很可能就原諒她了。“好鋼用在刀刃上”,好的口才也要用在最恰當的時候。

第二,等沒有他人在場的時候。某些時候,當你向對方說“我錯了”的時候,對方不會馬上原諒你,並不是他的內心不接受你的道歉,而是因為有別人在場。他若這麼輕易地原諒你,會讓他麵子上過不去:我是不是太好說話了?我是不是太好欺負了?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這樣的印象,他寧可先不接受你的道歉。這個時候你不妨另找時間,隻有你倆在場的時候,再真心誠意地道歉,他肯定就會給你“台階”下了。

有的孩子會說,你一會兒說道歉要馬上,一會兒又說道歉要等到合適的時機,我究竟該怎麼做?其實,這些道理和方法都並非“金科玉律”,孩子隻要把握一條原則:何時道歉才能讓對方更容易接受、更能解決問題,那我就什麼時候道歉。這才是真正的“及時”道歉。

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歉意

睿睿到小區裏玩,看到鄰居成成在騎一輛漂亮的自行車非常羨慕,於是走過去說:“成成,能讓我騎騎嗎?”

“不行!”成成答道。畢竟,他剛買的自行車也很寶貝。

“就騎一圈兒還不行嗎?”

“不行!”

睿睿生氣了,他朝著成成嘟囔道:“小氣、自私、摳門!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一輛破自行車嘛。”

“你罵誰的自行車破?就這‘破’自行車,你還沒有呢?”

“我是沒有,就這破自行車我不稀罕。”說著,睿睿朝著成成的自行車狠狠踹了一腳,自行車倒在了地上。這一腳踹的力度可不小,鏈條掉了,連齒輪盤都快掉下來了。

睿睿一看闖禍了,飛也似地跑回了家。媽媽看著他氣喘籲籲的樣子,問他怎麼了。睿睿倒是沒隱瞞,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說:“這件事肯定是你的錯,必須道歉。”睿睿想了想說:“那我打個電話道歉吧。”

媽媽說:“你打電話試試看。”

睿睿撥通了成成家的電話,剛說了“對不起”3個字,就被成成打斷了:“對不起?對不起有用嗎?我新買的自行車就被你踹壞了,現在還要去修,媽媽剛才都批評我了。”說完就把電話掛了。

媽媽看到他放下了電話,問他:“怎麼樣?成成是不是不接受你的道歉?”

睿睿點了點頭。媽媽說:“等明天成成情緒好點了,我帶你到他家裏當麵向他道歉。”

第二天,睿睿的媽媽帶著睿睿來到成成家裏,睿睿再次向成成道歉,睿睿的媽媽也向成成的媽媽道了歉,並表示修自行車的錢由他們來出。成成在媽媽的勸服下,又看到睿睿這麼有誠意,便原諒了睿睿。

為什麼在睿睿第一次打電話道歉時,成成沒有接受他的道歉?原因之一就是成成在氣頭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睿睿把成成的自行車踹壞了,這件事的嚴重性絕非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的。

所以,第二天睿睿和媽媽一起登門道歉,成成就接受了他的道歉,這是因為媽媽采取的道歉方式更正式、更有誠意,而且主動承擔責任,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也就是說,媽媽采取的道歉方式更恰如其分。

恰如其分地表達歉意是道歉的一個基本要素。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恰如其分地道歉:

1.道歉的話要恰如其分

首先,道歉的話要恰如其分。即使是書麵道歉,也需要好的文字表達。有的孩子在道歉時也是抱著很有誠意的態度,但話一出口就令人討厭。例如為了討好對方,過分地貶低自己:“你這麼聰明,哪像我這個笨蛋,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或“我真不是個東西,你就不要跟我計較了。”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隻會讓對方看不起你,對你產生厭惡的情緒,也不見得因此就能原諒你。

隻有使用得體的語言才更能讓對方接受,這是我們早就討論過的觀點。所以,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歉意,好口才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

2.道歉的方法要恰如其分

就如故事裏的睿睿媽采取的方法一樣,要看事情的輕重來采取恰當的方式道歉。如果給對方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或更糟糕的後果,光說一句“對不起”或打一個電話致歉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一定要采取更正式的、更有行動性的方式來道歉。

此外,還要看對象來道歉。如果對方是一個很難“說話”的人,恐怕你光說“對不起”也是不行的。這時候,難免要送點兒禮物,給對方點兒“好處”,才能讓對方原諒你。

3.道歉的態度要恰如其分

恰如其分的態度就是不卑不亢。孩子即使犯了錯,在人格上和對方依然是平等的,道歉不代表連自己的自尊都踩在腳下。沒必要過分地誠惶誠恐、奴顏婢膝,這樣未必就能得到對方的尊重和原諒。

總之,道歉的態度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把該說的都說到、該做的都做到。隻要你做到這一點,那麼對方必然會被你的口才所折服,從而接受你的歉意。

不要咄咄逼人,非得到對方原諒不可

彤彤和茉茉在院子裏踢毽子,兩個人你一下我一下,踢得非常開心,突然彤彤一使勁,毽子飛也似地飄了起來,掛在了樹杈中。茉茉看著高高的毽子,大叫了起來:“我的毽子,我的毽子。”

彤彤使勁晃那棵樹,誰知那棵樹紋絲不動,毽子還是牢牢地夾在樹杈中。

茉茉一看毽子下不來了,對著彤彤大喊道:“你賠我毽子,你賠我毽子。”一邊說一邊推著彤彤。

“哎呀,你推什麼推。不就是一破毽子嗎?買一個賠你不就是了。”彤彤不以為然地說。

茉茉一聽這話,不再吭聲了,轉身走了。

第二天,彤彤果然買了一個漂亮的毽子來到茉茉家裏,茉茉看到她竟然不理她。彤彤把毽子遞給茉茉:“對不起,別生氣了,我賠你一個新毽子。”

茉茉還是不理她,彤彤這下也有點生氣了:“哎,我已經向你道歉了,毽子也賠給你了,你還要怎麼樣?”

茉茉依然不理她,彤彤更氣了:“你到底想怎麼樣?你怎麼這麼難說話?你的心胸也太狹窄了吧。為什麼不能接受我的道歉呢?你這樣以後誰還跟你一起玩兒?”

茉茉一聽這話,氣鼓鼓地站了起來,一把把彤彤推出了家門,關在了門外。

道歉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原諒,減輕自己的“犯罪感”,求得心理的安寧。但是,由於自己道歉的時機不對、語言和方式不夠恰如其分等原因,道歉之後往往不能立即得到對方的諒解。

這個時候孩子應該怎麼辦?是自己冷靜一下,反省一下自己道歉的語言和方法,等待時機再道歉?還是應該像故事中的彤彤那樣質問對方:“我已經道過歉了,你為什麼不原諒我?”

然而,這是一個好口才的孩子的想法嗎?這些孩子明白:有些人心胸沒那麼寬廣,修養沒那麼好,脾氣也有點兒大,就必須給他“拿拿架子”。你若步步緊逼、說話咄咄逼人,非要得到對方的原諒,會給對方造成這樣的感覺:態度這麼囂張,到底誰犯錯了?

所以說,道歉考驗的就是孩子的說話方式。道歉雖然不至於奴顏婢膝,但態度強硬肯定是不可取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非要如何如何,鑽“牛角尖”的人說出來的話隻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這樣的人和好口才可就無緣了。

那麼,孩子怎麼做才能有一個更加平和的心態來對待道歉的結果呢?不妨嚐試一下做到以下幾點。

1.孩子要改變咄咄逼人的口才大忌

麵對咄咄逼人的“小口才家”,即便是一個心情好的人,也會被“噎”得說不出話來。何況是一個對你有本來就不滿、情緒不佳的人。所以,孩子越咄咄逼人,對方就越反感、越不原諒你。就像故事中的彤彤那樣,說是在道歉,還不如說是在數落對方。所以,父母就應該建議孩子改變咄咄逼人的說話方式,而變為謙卑的態度、溫柔的語言,給對方思考的時間,默默等待對方的原諒。

2.孩子在道歉時說到做到就好,不要強求他人原諒

孩子當然希望都能有好的效果,但是“凡事不隨人願”,他人和結果不由我們控製。我們隻能保證自己說話辦事盡心盡力,結果順應自然。

在道歉時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隻要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歉意,就不要再強求對方原諒了。如果自己已經彌補了錯誤,而對方還不能原諒,那錯就不在你,而是對方有錯了。

如果有些錯誤過於巨大,是自己無論怎樣做都彌補不了的,那麼就更沒資格要求對方原諒了,隻能在以後想辦法一點一點化解對方心裏的怨恨。

隻有犯了錯才需要道歉嗎

中午休息的時候,張博借了同學誌強的自行車出去買東西。過了一會兒,張博回來了,但他的臉色非常難看,看到誌強差點兒要哭出來。

誌強連忙問他怎麼了,張博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把你的自行車弄丟了。”說完號啕大哭起來。

誌強知道,張博弄丟了自己的自行車,麵對的不僅是賠償,還有他爸爸的“狂風暴雨”。因為張博的家境不是很好,他爸爸的脾氣又非常暴戾,平時一點小事就對張博非打即罵,如果知道張博弄丟了他的自行車,還不知道會怎麼“修理”他呢?所以張博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誌強思索著:自己的父母比較開明和寬容,即便知道自行車是自己弄丟的,也不會對自己過分地指責和批評,更不會打自己。

想到這裏,他對張博說:“對不起,對不起,這都是我的錯,因為我今天少鎖了一把鎖,平常我都是鎖兩把鎖,今天偷懶少鎖了一把,沒想到老天爺就懲罰我的懶惰了。沒事兒,這事和你無關。”

張博抬起淚眼看著誌強,他有點兒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嗎?”

“真的!今天回去我就向爸爸媽媽認錯,你放心吧,他們一定會原諒我的。”

“隻有犯了錯才需要道歉嗎?”看到這個題目,孩子會覺得不可思議:難道不犯錯也需要道歉?但是看到故事中誌強的所作所為,孩子確實有些糊塗了:沒犯錯也道歉?

是的,在某些時候,沒犯錯也可以道歉。孩子應該都記得,小時候在走路的時候,因為自己不小心碰到小凳子摔跤了,哇哇大哭,媽媽連忙跑過來,抱起你安慰到:“不哭不哭,都怪媽媽沒把凳子放好。媽媽錯了,媽媽現在就把所有妨礙寶寶走路的東西放到一邊好不好?”

寶寶摔跤是寶寶的錯還是媽媽的錯?寶寶已經會走路了,為什麼不避開小凳子呢?媽媽沒有錯,媽媽為什麼要道歉呢?孩子一定會說:“是因為媽媽怕寶寶難過,所以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媽媽這麼做是愛寶寶的表現。”

原來不犯錯也可以道歉,孩子能想明白這個問題。但孩子又有新問題了:“媽媽沒有錯也道歉,是因為那是她的孩子,她愛她的孩子,但是我們為什麼沒犯錯也要向不相幹的人道歉呢?”

誠然,媽媽愛孩子,這是天生的情感,但孩子就沒有一點兒“大愛”的精神嗎?何況,犯錯的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同學、我們的朋友,即便是陌生人,孩子為什麼不能把一份無私的“大愛”給予他們呢?

當他人對孩子犯了錯時,他們也在為此糾結、難過,他們想著如何道歉、如何彌補錯誤、如何告訴父母,提心吊膽地等待父母的責罰。他們承受的壓力不比孩子小,孩子看到他們這麼痛苦,為什麼不能寬容一點兒、“大方”一點兒,甚至“英雄”一點兒,說:“對不起,不怪你,都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