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孩子明白說話帶刺是傷人傷己的事情
說話帶刺會傷害別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這也會給自己的內心帶來傷害。
孩子的本質都是好的,內心深處總還是善良的,當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言語而受傷的時候,剛開始可能還有一絲快意,但平靜下來,都會後悔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對方為了保護自己也會說出更難聽的話,那麼雙方的心裏都會受到傷害,甚至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疤。
就像故事裏的小剛,在同學們奚落他是外星人的時候,若這樣回敬同學:“我是外星人,但不管怎麼說,還是一個學習好的外星人,不像某些人,考試成績是鴨蛋,回家經常挨棍子。”
如果小剛真的這麼說,那麼那個奚落他的同學心裏能好受嗎?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說話帶刺是個得不償失的事情,真正好口才的人是不會這樣說話的。
2.讓孩子用平等的心態對待他人
孩子之所以愛嘲笑、挖苦、奚落別人、說話帶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態沒擺正:自負、自大、高高在上,看別人總是不順眼,不教訓別人幾句心裏就不舒服。例如看著穿著樸素的同學,就嘲笑他們:“哎喲,現在正流行‘乞丐裝’,你可真會趕時尚。”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讓他們擺正心態:別人的生活條件也許不如自己,也可能沒有自己優秀,但在人格上和自己是平等的,自己沒有資格嘲笑他們。
其次,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喜歡挖苦、諷刺別人是他在優異口才之路上的攔路虎,不改這個毛病,就收獲不了好口才。
3.不做說話帶刺的父母
孩子愛說話帶刺,父母很可能是孩子這方麵的第一任老師。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字寫得不好,會這樣教育孩子:“瞧你這字寫的,龍飛鳳舞的,真是中國第一大草書書法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父母這樣批評孩子:“成績不錯嘛,幾門功課加起來,剛好是一根油條、兩燒餅,行,明天早餐你就吃這個吧。”這樣的說話方式,估計孩子在難受之餘也不得不佩服父母的“口才”,不跟著學才怪呢。
所以,父母必須改變自己這種陰陽怪氣的說話方式,用正常的方式、語氣、語調和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的口才往健康的路上發展。
和別人談話時,不要“針鋒相對”
在別人的眼裏,瑩瑩的口才似乎不錯,說話時滔滔不絕,和別人爭論的時候,她總能占上風。在受到批評的時候,她也很能為自己辯解,尤其是和媽媽頂起嘴來,媽媽一句,她一句,從不示弱。
有一次,瑩瑩的老師因為一件小事批評了瑩瑩,但瑩瑩並不虛心接受,老師批評了一句,她說了一大堆為自己開脫的理由。老師沒有辦法,把這件事告訴了瑩瑩的媽媽,讓媽媽配合老師一塊教育她。
晚上,吃過晚飯,媽媽對瑩瑩說:“瑩瑩,今天老師是不是和你談心了?”
“談心?”瑩瑩說,“他那叫談心嗎?整個一批鬥大會。”
媽媽和氣地說:“那他為什麼要批評你啊?”
“老師純粹是無理取鬧,我又沒做錯什麼。”瑩瑩一臉的無辜。
“你怎麼可以說老師無理取鬧呢?老師批評你總是有理由的。”
“什麼理由啊?你們大人做事沒理由也能為自己找到理由,我們小孩有理由也被你們說成是沒理由。”
“你……”媽媽有點兒語塞,“你怎麼可以這樣評價大人呢?父母和老師都是為了你們好。”
“算了吧,你們打著為我們好的旗號控製我們,這也不準,那也不準,這樣做也錯,那樣做也錯,求求你們,別再對我們這麼好了。”瑩瑩一點兒都不領情。
“瑩瑩,你這樣的態度可不太好,媽媽今晚本來是要和你好好談談的,你倒教訓起媽媽和老師來了。”
“你們整天高高在上教訓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讓我發表一次意見呢?你們……”
總之,不管媽媽說什麼,瑩瑩都不能虛心接受,和媽媽總是針鋒相對,什麼也沒談成。
相比較父輩的童年來說,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見多識廣,凡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觀點,自我意識也比較強,這就造成了孩子在和他人談話時不懂得虛心接受他人的觀點,也不懂得收放有度,嘴巴上從來不認輸、不示弱,不肯先退一步,不辯個你死我活不罷休。
這種現象,給父母帶來了很多困擾: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教育?你說一句,他有十句在那等著你呢。尤其是孩子嘴裏不時蹦出的網絡語言和流行詞彙,父母聽都沒聽過,更不知該如何應答。
一些孩子不僅和父母說話針鋒相對,對待老師和同學也是如此。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們不是先考慮別人說得是否正確,而是習慣性地先進行反駁,讓別人覺得他們的嘴巴真是太厲害了,不敢說他們一點兒不好,簡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無法溝通。
孩子說話敢反駁他人,是自己獨立思想和特別個性的表達,但若發展到極端,必然成為孩子溝通和交流的障礙,那麼,“伶牙俐齒”不但不會幫助他的口才得到提升,還會成為他具備好口才的絆腳石。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針鋒相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幫孩子引導和糾正:
1.針鋒相對隻能讓談話陷入僵局
說話愛和別人針鋒相對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體會:互不妥協和退讓,你一言我一語,針尖對麥芒,互相傷害、打擊甚至是謾罵,本意是想通過溝通達成共識,沒想到反倒使談話陷入僵局,該說的都沒說,不該說的都說了,結果不是不歡而散就是大動幹戈。
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幫孩子理智地分析:感性的語言必須要有理智的頭腦去控製,總有一方要退讓,說話不管不顧、衝動任性的人不管多麼能說也不算是好口才的人,要想使談話有一個良性的結果,必須放棄“針鋒相對”的談話方式,一個好口才的人是懂得收斂和控製語言的人。
2.讓孩子學會體會別人話的真正意思,不要隻盯著字麵意思去理解
喜歡針鋒相對的孩子大多是很聰明的,反應很快,但他們的這種聰明卻沒有用對地方,確切地說,他們是過於敏感。在和別人說話時,他們體會不出對方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有時對方表達的是善意,他們卻聽著像惡意。他們總是揪住其中的一兩個詞不放,放大負麵的感受,尤其是別人不慎用錯詞的時候,更是不依不饒。
例如故事中的瑩瑩,她的每句話都是抓住媽媽說的最後一個詞大做文章、借題發揮,媽媽每句話都在表達著愛和關懷,她卻壓根兒沒聽出來,她沒有把談話當做一場輕鬆的交流,總是抱著一種“戰鬥”的態度在說話,所以才造成了和媽媽“針鋒相對”的結果。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就要讓孩子認識到:學會傾聽、學會交流、懂得體察別人說話的本意和重點、學會包涵別人偶爾的用詞不當,隻盯著別人說話的字麵意思去理解,就顯得太小氣和小題大做了,一個好口才的人不會這樣的。
3.父母就不要再針鋒相對了
在陷入談話的僵局時,如果有一方先退讓,孩子就算想針鋒相對,恐怕他的“伶牙俐齒”也無用武之地了,所以,孩子在和父母針鋒相對的時候,父母不妨先閉嘴、先退讓,畢竟父母的涵養總是好於孩子,孩子一旦看到父母不吭聲了,也就不會那麼咄咄逼人了。
等孩子的情緒緩和之後,父母不妨輕聲細語對孩子說:“別那麼敏感和激動,我的話可不是那個意思……”或者:“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你說話的態度和口氣可不好,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說話,我早就接受你的意見了。”隻要父母稍作開解,聰明的孩子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不當之處。
除了包容自己孩子的針鋒相對,父母和自己的愛人、和家裏的老人、和自己的朋友說話都不要針鋒相對,隻有父母以身作則,教育起孩子來才更有說服力,父母和孩子的口才才能都有所提升。
說話不能一盤散沙,要有條理
冬冬10歲了,他性格活潑,很愛說話,每次放學後都愛把學校發生的事情講給爸爸媽媽聽。這一天放學後,他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我們班裏發生了一件事,讓我特別難過。”
爸爸連忙問:“什麼事啊?”
冬冬繼續說道:“明天我們班和二班要舉行足球比賽,我的同桌劉強腳傷了不能上場。劉強是我們班的體育委員,他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今天第三節體育課,老師進行百米測試,5個人一組,每組跑3次,選一次最快的成績作為考試成績。我和劉強分在了一組,第一次賽跑,劉強比我快0.2秒,第二次我又落在了他後麵,可是他在衝刺的時候摔跤了,腳扭傷了,腫得老高,結果我跑了第一,真讓人擔心啊!”
冬冬說完了,爸爸有些摸不著頭腦:真讓人擔心?擔心什麼?是擔心自己跑不了第一?還是擔心第二天的足球比賽劉強因腳傷不能上場?還有冬冬開始的時候說特別難過,可是最後他也沒說自己為什麼事難過。
冬冬的話也許讓你也聽得糊裏糊塗的,的確,冬冬說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砸”得人確實有點暈。他先說結果,才說原因,有的結果最後也沒給出原因,這樣說話確實讓聽的人很累。為什麼冬冬說話會帶給人這樣的感受?就是他說話沒有前後順序、沒有條理性。
一個人要想把話說好,必須具備3種能力:邏輯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能力又叫條理性,即思維的規律性,而思維的規律性是與客觀現實的規律性相吻合的,也就是說一個人說話必須要與客觀現實的規律相吻合,簡單地說就是說話要有先後順序,不能顛三倒四。把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起因、經過和結果等進行有秩序的安排。如果內容比較多,還要進行分類,逐類說明。如果說話沒有條理性,那麼你的表述隻會像一盤散沙,看似洋洋灑灑,實則不知所雲。
有的父母會說,這要求太高了,孩子可做不到。其實不然,孩子隻要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來說話就行了,3歲以上的孩子就有這樣的初步意識了,父母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一個說話沒有條理性的人隻會讓聽你說話的人感到匪夷所思、一頭霧水,甚至會非常痛苦:“你到底在說什麼?!”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孩子要想擁有好的口才,說話必須具有邏輯性。
父母要培養孩子說話的邏輯性,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著手:
1.教孩子觀察客觀事物的順序
說話既然必須與客觀現實的規律相吻合,那麼觀察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必需的。無論是自然界動植物的變化,還是社會上人們的行為,都有其發展的規律性,父母可以讓孩子觀察客觀世界一切事物的順序: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天有早中晚;植物從播種、發芽到收獲;生物有生老病死;一件事情有先後、因果;就連吃飯、穿衣也有順序。
當孩子對客觀事物的順序有了一定的認識,自然就有了說話條理性的基礎,好口才也就漸漸萌芽了。
2.教孩子有順序地表述生活
當孩子了解了事物的發展順序,就要引導他們按照順序來表達。
首先是時間順序。父母可以讓孩子從他最熟悉的事物按時間順序描述,比如:“今天是星期一,早上7∶30開始升旗。第一節是語文課,我最愛上語文課了。第二節是數學課,老師講得好精彩!第三節是體育課,我們練習了排球……下午活動的時間,我們在沙坑邊玩兒,鞋子裏弄得都是沙子。”
其次是空間的順序。比如:“媽媽今天帶我到公園玩,一進門就看到紅紅的兩個大燈籠。再往裏麵走,是一個美麗的湖,湖心有一個小亭子,湖麵還有一條小船。繞過這個湖,是一座假山……”
最後是情節發展的順序,這個會稍難一些。比如上麵故事中冬冬描述的事情可以這樣說:“今天第三節是體育課,老師進行百米測試,5個人一組,每組跑3次,選一次最快的成績作為考試成績。我和劉強分在了一組,劉強是我們班的體育委員,他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名,我真擔心跑不過他!第一次賽跑,劉強比我快0.2秒,第二次我又落在他後麵,可是他在衝刺的時候摔跤了,腳扭傷了,腫得老高,結果我跑了第一。但是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明天我們班和二班要舉行足球比賽,我的同桌劉強腳卻扭傷了不能上場。”讓孩子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因果關係來敘述,就不會讓別人聽起來太亂。
父母隻要對孩子有意無意地進行這樣的訓練,並堅持不懈,相信無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更加高級的邏輯順序孩子都能一一掌握,那麼孩子具備好口才的前提條件也就有了。
3.用聯詞來表現說話的條理性
在敘述事情發展的順序時,孩子可能比較難把握。這時,不妨利用聯詞來實現說話的條理性,比如“先……再……然後……最後……”或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等句式敘述,這樣既可以把事情表述得有條理,又可以更完整。例如:我們今天要和二班舉行一場籃球比賽,我們先進行了一係列的準備工作,然後和對手練習了幾分鍾,最後就開始正式比賽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先歸納後總結的方式來實現說話的條理性,比如開始先點題,接著陳述觀點,最後做總結說明,這樣也可以使說話富有條理性。
總之,這些方法要活學活用,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孩子如果學會了靈活運用這些說話的技巧和方法,一個口才大師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