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口才訓練營-好方法練就出一副伶牙俐齒(3 / 3)

3.堅持寫、多練習,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孩子在寫作中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看別人寫得不怎麼樣,可自己一寫還不如別人。或者寫之前自信滿滿,覺得一定能寫一篇佳作來,可一提起筆來卻發現寫不下去。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眼高手低”——欣賞水平高,但寫作能力差。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半是“看得多,寫得少”。要想改變,隻有靠多寫。一周一次作文的練習次數是不夠的,孩子要堅持寫日記,每天都寫。也許孩子會覺得每天有那麼多作業,哪有時間寫日記?但時間是擠出來的,哪怕每天隻寫一段甚至是一句,都要堅持寫: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寫一句今天的感悟等。

讓寫作、思考成為習慣,寫作時就不會抓耳撓腮了。這時候,好口才也會不斷垂青他們。

讓孩子適度地與人爭辯,鍛煉孩子的思辨能力

思思從小就愛看書,文學、曆史、科技方麵的書籍他都愛看,不僅愛看,還喜歡和他人討論。

這一天,他和院裏的一個小朋友討論“三國”,小朋友說:“劉備建立了魏國……”

思思立刻糾正他說:“不對,劉備建立的是蜀國。”

“是魏國!”小朋友說。

“你記錯了,是蜀國,魏國是曹丕建立的。”思思試圖說服他。

這時爸爸過來了,叫他:“思思,回家去!”

思思跟爸爸回到家,爸爸問他:“你為什麼和小朋友吵架啊?”

“吵架?爸爸,我們沒吵架,我們在討論問題。”

“你們討論什麼問題?我來告訴你答案。”

“我們在討論劉備建立的到底是蜀國還是魏國。”

“這個問題還不簡單嗎?劉備建立的當然是魏國。”

“爸爸!”思思非常吃驚,“你也記錯了,劉備建立的是蜀國。”

“記錯了?爸爸怎麼可能記錯呢?這麼簡單的曆史知識爸爸不可能記錯的。”

“爸爸,你真的記錯了,劉備……”

“別爭了,爭來爭去有什麼意思,做作業去!”爸爸打斷了他的話。

“哦。”思思不情願地去做作業了。

“爭辯”,這讓父母看來多少是有些不好的。父母通常會說:“凡事不爭長短,幹嘛要與人爭呢?就算爭過對方,也不過是逞口舌之快,沒有什麼意思。”或者:“你見識少、閱曆淺,口才也不怎麼樣,爭不過對方,別白費力氣了。”

總之,父母是不會鼓勵孩子與人爭辯的,尤其是孩子與父母爭辯的時候,父母更是無法接受,覺得孩子挑戰了自己的權威:“你還敢和我辯論,你懂不懂尊重父母?”其實,父母的這種觀念是狹隘的,孩子與父母爭辯和尊不尊重父母是兩回事。孩子當然要聽話,但父母錯了,孩子也要聽嗎?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聽聽嗎?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說明他有了獨立的思維;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說明他自信勇敢;孩子通過爭辯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則說明他的思維是正確的,說明孩子的口才水平高、思辨能力強。

俗話說:“道理越辯越明!”在辯論的過程中,雙方擺事實、講道理,你來我往,孩子必須調動自己的各種能力、發揮口才的最大作用才能說服對方。即便孩子最終辯論失敗了,他也因此糾正了自己的錯誤觀念,彼此溝通了思想感情、達成了共識、解決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孩子鍛煉了他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反應能力等,尤其是辯論能力,這對孩子的口才可是大有幫助。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通過與孩子爭辯,鍛煉孩子的思辨能力呢?

1.適當激發孩子的爭辯情緒

很多孩子不敢與父母爭辯,還有一些孩子想與父母爭辯,但想到自己的口才不好,辯論不過父母,也就作罷。這個時候,父母就要鼓勵孩子:“父母和你是平等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說出來,爸爸媽媽不會訓斥你。爭辯是為了把道理講明白,不是為了爭輸贏,不必有包袱。”當孩子感到爭辯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壓力,自然就會與父母爭辯了。

2.爭辯不是吵架,避免無意義的爭辯

爭辯的雙方如果不冷靜,說話過激,就會漸漸遠離了爭辯的初衷,變成了吵架,最後問題沒解決,反倒弄得雙方很不愉快,這樣的爭辯真是一點兒意義都沒有。

爭辯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說清楚事情、講明白道理。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對事不對人,更不會胡攪蠻纏、人身攻擊。在這個基礎上,爭辯是在一種愉快的、和平的氣氛中進行的。所以,當父母發現雙方的情緒變得激動起來、局麵變得僵持、無法順利地溝通時,就要及時終止這場爭辯。

當有人對孩子懷有成見、惡意攻擊,並不講道理時,父母也要勸阻孩子:“這樣的爭辯有什麼意義呢? 隨他去吧。縱然有再好的口才,也不要浪費在這樣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3.辯論的輸贏不重要,鍛煉了口才才重要

辯論的結果多半會有輸贏,但有時也會不了了之。孩子在辯論中贏了對方的時候,不免會洋洋得意:“哼,我贏了!怎麼樣?說不過我吧。”輸了的時候不是垂頭喪氣,就是憤憤不平:“哼!我說不過你,但不代表你說的是對的。”或者是揪住對方不放:“別走啊,還沒有說清楚誰對誰錯呢?”

其實,孩子的這些態度都是不夠正確的。辯論是為了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對方交換觀念,如果能說服對方、達成共識則更好,如果不能,全當是一次鍛煉口才的機會,不必爭個你死我活,更不必以輸贏論口才的高低。

發揮孩子的想象力,讓語言變得更富有創造性

一位教師在上課,讓同學們說一說“雷鋒像什麼?”

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雷鋒像我的鄰居。”

“雷鋒像家人。”

“雷鋒像我的同學。”

這時,小亮舉手了,說:“老師,我覺得雷鋒像大樹。”

同學們哈哈大笑:“雷鋒怎麼像大樹呢?”

老師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她還是鼓勵小亮說:“你為什麼說雷鋒像大樹呢?”

小亮說:“因為春天大樹發芽了,人們就知道春天來了,大樹就是春天的使者,而雷鋒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和睦的春風,他和大樹的作用一樣;到了夏天,陽光很強烈,還有滂沱大雨。大樹為人們遮陰避雨,和雷鋒一樣,都愛做好事,所以雷鋒像大樹。”

聽完小亮的解釋,老師和同學們不禁發出了讚歎的掌聲。老師說:“小亮同學理解了雷鋒精神的內涵,說法很有新意,表達非常棒!”

小亮在回答問題時並沒有因循其他同學常有的思路,而是另辟新徑,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找到了雷鋒和大樹的共同點,把雷鋒比喻成大樹。因此,他的表達更富有魅力。

其他孩子的說話,是否也能像小亮這樣充滿想象力呢?家長不妨問問孩子這個問題:“雪融化後是什麼?”看看會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孩子一定會認為答案隻有一個:“雪融化後是水。”這個答案當然是正確的,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答案了嗎?或許有一個孩子的答案就和別人不一樣:“雪融化後是春天!冰雪融化後,萬物複蘇,春天來了!”

哪一個答案更有詩意?哪一個表達更生動?相信大家都能判斷出來。第一個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太過於單調、刻板,幹巴巴地敘述了客觀事實。第二個答案卻發揮了想象力,將雪融化後更大、更長遠的場景描繪了出來。

由此可見,語言有沒有想象力,效果是有很大差別的。什麼是想象力?想象力就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它是在你頭腦中創造一個念頭或思想畫麵的能力。有沒有想象力關鍵在於是否有創造性。例如雪融化後是“水”,這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舊形象,而雪融化後是“春天”則是孩子創造的一個新形象。這個想象不僅具體生動,還很有畫麵感。

相比較來說,孩子比大人更有想象力,因為孩子的世界比較簡單和單純,他們的思想不像大人那樣有那麼多規則和窠臼的限製,所以他們會把那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聯係在一起。

而孩子的語言一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立刻變得生動有趣。陌生、新鮮而又具有畫麵感的語言對人最有衝擊力。例如,“天亮了”,可以說成是“陽光撕破了夜的帷幕”;“天黑了”,可以說成是“夕陽收起來它最後的金子”。這樣的語言是不是會一下子把你帶入描述的情境中去?

既然如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語言變得更有創造力。下麵幾種方式,可以鍛煉孩子這方麵的能力:

1.多觀察生活是培養想象力的基礎

我們說過,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的新形象,也就是說想象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試想,一個孩子若沒有看到過雪融化後接著就是萬物複蘇、百花吐蕊、春天到來這一自然現象,他怎麼能說出“雪融化後就是春天”這一充滿想象力的語言呢?

所以,多觀察生活是培養想象力的基礎。父母可以讓孩子盡情徜徉在自然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讓孩子多接觸社會中的人、事、物,體會社會的人情練達。啟發孩子多思考、多聯想,培養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語言小天才。

2.給孩子想象的自由,讓他大膽說出富有創造力的語言

大人的思維被禁錮太久,進而也開始禁錮孩子的思維。“雪融化後是春天”這一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若出現在考試題目中,沒準會被老師判為錯誤的答案。一些父母也會在孩子說出來富有想象力的語言之後,對孩子:“瞎說!”

父母的這種錯誤做法不僅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還扼殺了一個語言天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仔細地問問孩子:“為什麼你會這麼想啊?”當孩子說出合理的理由之後,父母要鼓勵孩子:“想象力真豐富!說話就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當父母給了孩子想象的自由之後,他們的語言就會變得更有魅力和感染力。

3.讓孩子大膽想象、合理幻想

孩子說話富有想象力是好事,但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沒邊沒譜地聯想?倘若每句話都太過“無厘頭”,那麼這就不是想象,而是幻想。

幻想是指違背客觀規律的、不可能實現的、荒謬的想法或希望。雖然幻想是想象的更高層次,也是一種合理的想象,但那更應該出現在藝術作品中,而不是現實的說話中。語言的想象力是基於客觀現實的聯想,不是沒有尺度的“編造”。況且愛幻想的人容易脫離實際、想入非非,這樣的孩子說出來的話不會受人歡迎的。

我們鼓勵孩子在文學作品中合理幻想,但在平時的說話中還是要把握好想象的“度”,這樣的孩子才真的是有好口才。

讓孩子描述看到的事物,全麵鍛煉孩子的口才水平

靈靈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爸爸說:“靈靈,你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

“今天的天氣?今天秋高氣爽,湛藍的天空萬裏無雲,我真想衝上雲霄,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不錯,不錯!”爸爸說,“不僅描述了天空,還描述了心情。”

到了動物園,看完了猴子,爸爸說:“靈靈,你描述一下猴子。”

靈靈眨了眨眼睛:“瘦瘦的臉頰、扁扁的嘴巴、紅紅的屁股,尾巴又細又長,像一條鞭子。猴子愛在樹上跳來跳去,沒事就坐下來捉身上的虱子。我一邊看猴子一邊吃餅幹,小猴子眼巴巴地望著我,似乎在說‘給我一點兒吧,我好餓啊!’我丟給它一塊餅幹,它撿起來便躲到角落裏‘吧嗒吧嗒’地吃起來。”

爸爸鼓起了掌:“太好了,太好了,活靈活現。我女兒的口才真棒!”

媽媽說:“這還不是因為他有個好爸爸,從小就讓靈靈學習描述事物。”

爸爸聽完,也哈哈笑了起來。

不知道孩子有沒有做過“口頭作文”?也就是在沒有太多的準備和思考的情況下,口頭描述一件事情或者事物。它和“即興演講”有點兒像,隻不過麵對的聽眾比較少而已。

如果說孩子講故事是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進行複述,那麼讓孩子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則更接近於“原創”,完全是“自由發揮”。它猶如是讓孩子做“口頭作文”,更能全麵鍛煉孩子的口才水平。

在訓練孩子口才的各種方法裏,描述事物可以說是最難的。它不像演講,可以提前寫好演講稿;也不像寫作文,可以靜靜思考、斟酌詞句、反複修改,而且寫作文隻是文字表達,描述事物要求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口頭描述出一件事情來,所以,孩子必須發揮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等。總之,孩子要綜合運用所有訓練口才的方法和技巧,方能達到這一要求。

能夠很好地描述事物的孩子,其口才能力也必定是很高的。但描述事物和“即興演講”一樣,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機會並不多,那麼父母就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這種機會:

1.看圖說話,這是孩子描述事物的初級階段

每個孩子手裏都會有幾本圖畫書,這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書籍。圖畫書上文字不多,孩子更多的是借助圖畫來看懂整個故事。如果孩子能把圖畫書上的內容用語言描述出來,那他的描述能力無疑是不錯的。

孩子在看圖畫書的時候,不妨問問孩子:“這些圖片講的是什麼內容啊?你看得這麼津津有味,講給媽媽聽聽好不好?”在父母的引導下,讓孩子指著圖片,按照圖片的順序一點一點地講完整個故事。有時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父母不妨幫一下忙,告訴他應該怎麼樣說。當孩子看圖講完一遍之後,可以讓孩子不看圖再講一遍,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孩子的描述能力和口才能力。

2.讓孩子描述景觀,用最美的語言描述事物

看圖說話,畢竟還有圖片提示,難度沒有那麼大。接下來,父母就要讓孩子嚐試去描述一副更美麗的畫卷——生活畫卷。

秋天來了,和孩子走到街上,“無邊落木蕭蕭下”,場景很美,孩子能夠描述一番嗎?帶孩子去旅遊,“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南方的小鎮意境很美,讓孩子描述一番吧。美麗的景觀裏穿梭著不同的人,讓孩子說說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的口才能力又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淋漓盡致地發揮孩子的口才能力

訓練要循序漸進,經過“看圖說話”和場景描述訓練,孩子的描述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那麼,就嚐試一下更難的——讓孩子完整地描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有起因、經過和結果;有人物、動物和場景;人物有對話、動作和表情。孩子要在瞬間進行思考,甚至思考是和描述同時進行的:我先說什麼,後說什麼?什麼地方是重點,要詳細說?什麼地方簡單提一提就可以?這個人說話應該是這樣的口氣和表情。當孩子完整地把一件事情敘述完之後,他的口才肯定能得到極大的鍛煉。

這樣具有效果的鍛煉機會,父母一定要學會利用。當孩子放學回家時,問問孩子:“今天學校裏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跟我講一講。”“今天去看電影了,說的是什麼?”當孩子聲情並茂地向你描述的時候,父母會看到,孩子正淋漓盡致地發揮著自己的口才能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