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可以懲罰,但懲罰太多就不靈了
不管是輕閑的家長,還是忙碌的家長,都會遇到男孩有進步或者是犯錯誤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家長把身體上的痛苦與快樂當做獎懲手段支配男孩,給男孩買零食來獎勵他,或者是不讓他吃飯、打男孩來讓他記住教訓。甚至還有些家長對男孩過於嚴厲,動不動就懲罰,罰掃地、做家務;不準吃飯、不準睡覺;不準看電視、玩遊戲等。男孩稍有過失,動輒訓斥,甚至打罵。
賞罰有學問,簡單的物質獎勵和皮肉之苦都是不恰當的,當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粗暴懲罰的家庭教育方式還會造成男孩心理扭曲—性格怪僻、冷漠,更不要說跟家長溝通了,嚴重的甚至會使男孩出走,交上壞朋友,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因為男孩在家庭裏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稍有誘惑,就會被壞人利用,受騙上當。
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還是習慣用傳統的懲罰和壓製的方式去約束男孩。
其實,大凡男孩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戒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對男孩進行適當的“懲罰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但是,“懲罰教育”絕不是體罰,更不是傷害,也不是心理上的虐待和歧視,而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家長即使是懲罰男孩,也應該建立在公平和尊重的基礎之上,男孩做錯了事情你可以懲罰,如果沒有做錯事你還去懲罰,那不是過於武斷了嗎?更何況對於男孩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如果連你自己都無法做到公平,那麼在你要求男孩做到公平時,男孩又怎麼會相信你的話呢?
我們更不能夠把懲罰當成家常便飯。隻有到必要的時候才能進行懲罰,而且一定要選擇好合適的時機。真正能起到促進學生內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懲罰的真諦。對孩子的懲罰如果太多,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意識:懲罰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懲罰之後,孩子又會故態萌發,因為從頻繁的懲罰中,孩子並沒有明白自己接受懲罰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懲罰教育”甚至比賞識教育更應尊重男孩的自信。隻有有了自信,男孩才會樂於接受懲罰。對家長而言,對男孩進行“懲罰教育”時,不能對男孩施加超過其自身所能承受的過高壓力,以致男孩認為不能實現而不去嚐試。另外,對男孩不能有太多的“憐憫”之心,否則,“懲罰”教育容易半途而廢。
080 一次錯誤隻批評一次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批評上的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內心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關於超限反應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2美元。
“上帝都會原諒男孩們犯錯誤”。然而有些家長遇事就嘮叨個沒完,男孩犯了錯誤時就揭男孩的老底,把男孩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男孩聽;有些家長在批評男孩之後,總覺得意猶未盡,還要重複批評一次,接著還會批評……使男孩極不耐煩,討厭至極。男孩為什麼對這樣的批評產生厭煩心理、逆反心理呢?第一次挨批評時,男孩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倍增。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不斷增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像故事中的馬克·吐溫一樣。
為避免這種效應在批評中出現,應切記:男孩犯一次錯,一般隻能批評一次。千萬不要對男孩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如果問題嚴重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像鸚鵡學舌那樣,簡單地重複一次,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因為男孩一旦受到批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裏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心情就無法恢複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如果一次錯誤隻批評一次,男孩就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追不舍”,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降低。
有的男孩由於自製力差,有時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犯同樣的一個錯誤。這時候,我們也不應該去糾纏舊賬,而要就事論事,錯在哪裏就批評哪裏。批評目標集中,批評一次就隻能針對一次的錯誤,在什麼地方、什麼事上錯了,應當隻就這個錯誤進行批評。
最後,就是批評也一定要講藝術,能讓男孩愉快地接受。當你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讓男孩感覺到你的批評是對事不對人,家長批評男孩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他提高認識,端正態度,糾正錯誤的行為。所以,家長在批評男孩時,應根據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明確地提出批評。用客觀事實說明什麼是導致你批評他的原因,避免做主觀評價,做到批評其行為,而不傷害其本身。指出男孩的行為本身有何錯誤,而不應該對他進行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