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基沒有把兵力都集中到主陣地上,而是分散到各個山頭上,特別是炮兵。不僅可以避免在敵人的密集炮擊下遭到較大損失,而且各高地可以互相預警,互相火力支援。
西線以203高地為核心,恩基在附近的大頂子山、南山坡山、老虎溝山、缽卷山上各自部署了一個營和一個炮兵連,五個高地互為犄角。
中線以蟠龍山上的水師營南方堡壘為核心,恩基在附近的椅子山上部署了一個營和一個炮兵連。
東線為主陣地,以中央的東雞冠山為核心,恩基在北方的龍眼堡壘,以及偏北的鬆樹山、二龍山、盤龍山、中央的望台山各自部署了兩個營的兵力以及一個炮兵連。
恩基要用一個互為犄角的火力網來對抗用五倍兵力在幾個點重點進攻的敵人。
乃木選擇了四個進攻點,在每一個點上都集結了絕對優勢的兵力。東線的第9師團、第11師團約四萬人繞開了釘子一樣的龍眼堡壘、鬆樹山、二龍山堡壘,直奔偏東部的望台山與東雞冠山而來,步兵們排著單兵間隔1步的密集隊形開始了進攻。
在恩基的軍司令部所在地,東雞冠山,恩基的一個團的兵力約2500人麵對第11師團近兩萬人的圍攻。
在第三軍東線部隊開進的過程中,恩基設置在各個高地上的炮兵觀察員居高臨下,清晰地觀察到了敵人的動向,然後通知各高地上的炮兵連展開火力攔阻射擊。
炮兵們給大炮裝上專門反步兵的榴霰彈,開始射擊。一發發75毫米榴霰彈在第三軍攻擊部隊裏爆炸,成百上千的鋼珠與彈片四散開來,打的倭寇鬼哭狼嚎,炸的碎肢斷臂四濺,流血漂櫓,士兵們驚恐的不得不四散開來。在死亡的威脅下,原本征服敵人的豪情壯誌一下子被殘酷的現實打的粉碎,保命退卻的思想占據頭腦,前進的步伐自然就慢了不少。
在火炮的打擊下,整齊而密集的進攻隊形不斷遭到破壞,進攻速度減緩了大半。
第11師團師團長土屋少將氣的大發雷霆,不斷下令收攏部隊,重新組織密集的進攻隊形,但在炮火之下,士兵們自發地拚命四散開來躲避炮火,有的甚至轉身逃跑。
土屋少將下令憲兵隊槍斃了幾個逃兵,從刺刀頂著士兵們前進。士兵們寧願被敵人火炮打死也不願死在自己人的刀下,不得不冒著炮火前進。
在炮火的攔阻下,第11師團一萬六千餘人6小時後才到達東雞冠山前沿。
第11師團包括以下部隊:
步兵第10旅團,共六千餘人,下轄第22聯隊、第44聯隊。
步兵第22旅團,共六千餘人,下轄第12聯隊、第43聯隊。
騎兵第11聯隊,共一千五百餘人。
野戰炮兵第11聯隊,共五百餘人。
工兵第11大隊,共五百餘人。
還有輜重與後衛部隊一千餘人。
由於本次作戰是攻山頭,騎兵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步兵是絕對的主角。
在野戰炮兵對東雞冠山陣地進行效果寥寥的火力準備之後,13點10分,第11師團開始了第一次進攻。第12聯隊下轄的第1步兵大隊奉命擔任首次突擊,從東雞冠山的正北麵發起進攻,這裏正是297步兵師一團二營的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