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爾司令的命令下,水兵們選擇了自沉,寧死也不願讓這些寶貝加入敵人的艦隊,增加敵人的戰力。
最終,這支多年心血打造的艦隊在公海上自沉了。
看到一艘艘戰列艦緩緩沉入大海之中,舍爾司令心痛如刀絞,他派出救生艇救出了水兵們,最終他決定陪著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起葬身大海。
看著緩緩下沉的俾斯麥號,運輸船上的水兵們緩緩地向著即將全部毀滅的公海艦隊敬禮,向著舍爾海軍上將敬禮。
這支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中向大鷹帝國海岸線發動佯攻,引誘皇家艦隊出擊,在炮戰中打得大鷹帝國皇家艦隊狼狽不已,在炮術上略勝一籌,損失也低於皇家艦隊。
公海艦隊第一和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總共發射1904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119發,每門炮11發。戰列巡洋艦共發射1670發大口徑炮彈,平均每艦334發,每門炮38發。共計發射大口徑炮彈3597發,中口徑炮彈3952發,小口徑炮彈5300發,大口徑炮彈命中確認120發,平均命中率3。3%,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大口徑炮彈集中在三艘皇家海軍裝甲巡洋艦上,包括武士(15發),防禦(7發)和黑王子(15發)。中口徑和小口徑命中107發,平均命中率1。1%。
皇家海軍戰列艦總共發射大口徑炮彈4598發,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發,平均命中率2。17%,要低於公海艦隊的3。3%。
公海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為四萬五千人,傷亡比例6。79%,其中軍官89名,候補軍官25名,工程師14名,廚師等非戰鬥人員5名,醫療官11名,準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
大鷹帝國皇家海軍大洋艦隊參戰官兵總人數為六萬人,傷亡比例11。。3%。其中6097人戰死,510人受傷,177人被俘,總共6784人。
最終在決戰中取得了戰術勝利,擊沉了大鷹帝國的多艘戰列艦與巡洋艦,但始終沒有打破大鷹帝國皇家艦隊的海上封鎖。而大鷹帝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使得損失的軍艦可以快速被生產與補充,皇家海軍依然保持著隨時出動27艘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強大能力。
雖然主動向獄卒發起了攻擊,但還是沒能打破囚籠,還是被牢牢封鎖著。
沒有倒在神一樣的對手的槍炮之下,但最終卻毀在了皇帝的命令之下。
看來公海艦隊的命運即是如此!
戰勝國內部也是矛盾不斷,又開始了海軍軍備競賽,爭相建造大噸位戰列艦,使得各國政府財政上都壓力巨大。於是各國大使在米國的華盛頓簽署了《五國海軍協定》,此條約規定了各個戰勝國的海軍力量的比例。
其中米國、大鷹帝國、倭國、維希法蘭西國、意國的戰列艦總噸位比例為5:5:3:1。75:1。75。米國達到了與大鷹帝國海軍平起平坐的權利,而倭國則忿忿不平,在軟磨硬泡之下,終於又爭取到了一些噸位。
根據條約,各國海軍都禁止建造排水量在3。5萬噸以上的巨型戰列艦。
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為,大鷹帝國13。5萬噸,米國13。5萬噸,倭國8。1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