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做事情。為了達到目的,許多家長認為必須采取獎勵的辦法。給孩子一個獲得獎勵的許諾,用物品或者金錢來“收買”孩子,以為這樣一方麵是可以讓孩子遵從自己,達成目的;另一方麵,可以讓孩子懂得所謂社會交往的規則,在激烈的競爭中學會生存。這些家長通常會說:“寶貝,隻要你聽話,我就給你買××玩具”、“你現在要乖乖聽話,等回頭媽媽給你買好吃的獎勵你”等,也會威脅孩子:“你要是再不聽話,就別想讓我給你買×××了!”
明達今年讀小學6年級,父母希望他“小升初”時能考出好成績,最好能進入名校,所以對他的學習特別關心。每當他回家後,父母總是會詢問這天的學習情況如何,有那些新知識沒有掌握,沒能理解透徹,又要監督明達的作業完成情況,規定明達必須先完成作業,才可以看15分鍾的動畫片,然後是簡單的健身鍛煉15分鍾,晚上9點45分必須睡覺。
父母對明達的要求可謂極其嚴格,為了能讓明達更安心學習,而且可以發揮出更高的潛力,他們還想出了重賞的辦法。媽媽告訴明達,說如果他安心學習,考試成績平均分在90以上,媽媽就會給他買他最喜愛的電動車。爸爸也表示,如果明達能考出好的成績(90分以上),他就會分數獎勵明達,一分一元錢,考50分,就獎勵明達50元。
明達就這樣緊張忙碌而又有規律的生活著,雖然有時會覺得枯燥和乏味。盡管明達學習很刻苦,可仍然有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有一次期末考試,明達的語文隻得了52分,拿著這樣的成績單,他很害怕。明達不是怕爸爸媽媽不給自己買東西、發獎金,而是擔心爸爸媽媽知道後,會對自己傷心失望,甚至責怪的。
明達沮喪地回到家中,不敢向媽媽所起考試成績的事情。媽媽還是很關心他的成績的,問明達:“明達,這次考試,成績出來了沒有,我好像聽你說就這幾天了。”“沒,沒,還不知道呢。”明達支吾著,不敢說出真相。“哦,那好,要是成績下來了,你可要告訴我。媽媽說話算數,你要是聽媽媽的話,用功讀書,好好學習,等將來考上了市重點中學,媽媽就給你買電動車。”
“我知道了,媽媽,我很乖,很聽話,我會用功學習的,你放心吧……”明達這樣說著,心裏卻不是滋味。怎麼辦呢?要撒謊嗎?這樣瞞下去,要到什麼時候?明達心理充滿了矛盾。
故事中,明達父母對明達的要求和許諾,在明達看來,這都是是以明達服從和達到他們的理想要求為代價的。明達想得到父母的獎賞禮物,但是又害怕自己會讓父母失望,這會讓他感到壓力更大,給他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讓他覺得如果自己表現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有愧於父母,辜負他們的厚望。
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同許諾和獎賞掛鉤。其實孩子不需要賄賂,不需要用交換的方式使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這樣一方麵會給孩子造成很強的“為父母做事”的功利心;一方麵會給孩子造成壓力,為了不辜負父母的希望而必須加倍努力。這種方法也許當時有效,用多了就會失靈。此外,還有可能使孩子學會同父母討價還價,做一點事情就要功勞,求獎賞,如果得不到就有可能會發火,就會對父母欺騙、說謊等。
專家支招:如何恰當地對孩子進行獎勵
1.要以精神獎勵為主
有些家長看見孩子考得好、特別聽話等,為了獎勵孩子,機會是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是欠妥當的行為。家長對聽話、學習好的孩子的獎勵,要以精神獎勵為主,表揚、讚美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到精神上了滿足和成就感是最重要的。當然不反對家長用物質獎勵孩子,但一定要有分寸。如果孩子每次考得好、聽了大人的安排就能馬上得到禮物,時間長了,會扭曲孩子學習、聽話的目的,一旦有一天他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了,或者父母無法滿足他的要求了,就會喪失聽話的耐心和學習的興趣。
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給孩子發一張賀卡一張獎狀,等都是很好的精神獎勵辦法。
2.不能用金錢和物質來收買“孩子”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和愛都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反過來說,孩子努力學習也好,幫父母的小忙也好,聽父母的話乖一點也好,都是應當的,是不能圖名利,講條件的。如果家長通過物質和金錢來“收買”孩子,實現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努力學習、聽話,都會讓孩子學得很現實,孩子沉溺在物欲金錢欲當中,必然會使家庭失去人情味,失去幸福和和睦。
3.要重講輕罰
有些家長喜歡一手舉著獎勵,一手又舉著懲罰。在父母的“威逼”和“利誘”麵前,又能有幾個孩子敢不聽話?其實,家長對孩子要采取重獎勵,輕懲罰的方式。不能兩頭都重,如果懲罰過於嚴厲,孩子會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和反感。獎勵重於懲罰,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進步因素,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