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教父”
文化
作者:黃佟佟
三年沒有電影上映的張藝謀,2014年5月的一場“歸來”,在電影上映前的一周,又開始迎來輿論的暴風驟雨。僅僅在上映的半個月之前,這部電影還被萬眾期待著“載譽歸來”,“回歸文藝片”、“重拾80年代情懷”。電影上映前輿論逆轉,《電影世界》雜誌5月刊的封麵專題《張藝謀蒼白·歸來》以一組報道,將張藝謀稱為“名為國師,實為順民”。緊接著,連司馬南都在看片後怒指“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政治片,開啟‘新傷痕文學’”。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解讀。
在某種意義上,張藝謀隻是一個執著的電影手藝人,對於人生,對於世界的認知,他從來沒有什麼質的變化,“如果這個時代庸俗,我就跟上這個庸俗”。
張藝謀的工作室在北影附近的一個院子裏,很小,很難找,七拐八彎,又都是平房。就算找到了,你也不知道哪裏是,因為連牌子也隻有一本雜誌大,字更細若遊絲,若眼神不好,還真不知道這是大名鼎鼎的張藝謀日常行事所在。
我進去的時候,《歸來》的第一輪試片會剛剛結束,出來的人個個麵目嚴肅,小聲地嘀咕著,在身邊走過帶起冷冷的風,讓人想起帝都文藝圈那特有的氣場。黑漆漆的試片室裏隻擺了十張巨大的黑沙發,那威風凜凜的樣子叫人不敢往上坐。大家各自謙讓了一番,坐穩了之後,突然響起一種低悄而異樣的耳語,“導演來了……導演來了……”
伴隨著這耳語,人群突然分開了一道縫隙,黑衣黑褲黑CAP帽的張藝謀走了進來。除了那張標誌性的刀削斧砍的秦人的臉你分外熟悉之外,真實的張藝謀還真讓人有點驚詫,他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個64歲的人,從穿著來看,更靠近一個滑板少年,腳蹬一雙黑色Gucci白底平板鞋,一條寬鬆到有點像哈倫褲的黑色褲子,一件短短蕩蕩的套頭黑色T恤,後來他告訴我這是他自己設計的,他嫌Prada那款T恤拉鏈會鼓起來,於是幹脆自己找料子讓劇組的服裝師給他私人定製了一件——這就是別人無法見到的張藝謀,一個家常的、極其注重細節的、愛漂亮的男人。
日本人有一句俗語,叫被時間忘記的人,指那些樣子心態永遠也不變化的人,他們總是能活很久,把自己活成一個傳奇,活成一個奇跡,活成一個雕像。這樣的人,日本很多,中國很少,很少裏麵張藝謀應該算一個,你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這個男人生於1950年,他身材樣貌和30年前拍《老井》時並無二致。“我是閑不住的人。”據說他保持狀態的秘訣就是少吃多幹。他長年處在超負荷勞動中,看片開會談事討論局麵,特別是和前任搭擋張偉平分開之後,他一麵要拍《歸來》,一麵要同人談劇本,一麵還要替自己的工作室找新東家,一麵還要麵對無錫市計生局雪片一般發來的罰款通碟,以及全國媒體“尋找張藝謀”鋪天蓋地輿論圍攻。可是任爾東南西北風,張藝謀也挺了過來,“放到一般人身上就會搞亂。我還好。還好。”他淡淡地說。
從偶像成靶子
還好,是因為比這更驚險的大風大浪,張藝謀見過不少。
他的成功幾乎是一個比“頭發絲”還要驚險的神話,出身反動家庭,苦巴巴從鹹陽棉紡八廠裏掙脫出來,賣血買相機,1978年終於成了電影學院的一名超齡學生。整個上世紀80年代,張藝謀處於男人30—40歲這個最好的時光裏,飛揚個性,勇猛精進,成為最好的攝影師,當上了影帝,拿到了柏林金熊獎,談了一場和國際影後轟轟烈烈的婚外戀,也和80年代那一批最熱血的青年拍出了當時最具時代氣質的電影。當時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人們議論的中心,張藝謀成為八九十年代中國最引人注目的電影導演,而且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