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平反叛上天降石碑 樹義旗黃王大起義(1 / 2)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上古開始,三皇五帝爭於天下,及至大禹建立夏朝,自此始開家天下之源。夏、商傳至周,五霸爭強、七雄並起,至於秦王嬴政,掃平天下、肅清環宇,乃稱始皇帝。強秦傳至二世,朝廷橫征暴斂,天下民不聊生,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楚漢相爭,漢太祖劉邦斬蛇起義,一統江山。後來王莽亂政,幸賴光武神武,中興漢室。乃至後漢三國時期,天下大亂,曹操、袁紹、劉表、袁術、孫權、劉備、劉璋、公孫瓚、馬騰、韓遂、張魯等諸侯並起,最後三國相爭,晉武皇帝司馬炎篡魏自立,伐蜀滅吳,終成統一。晉惠皇帝司馬衷癡呆無能,致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睿偏安一隅,此乃是南北朝之始。宋、齊、梁、陳雖以正統自居,但終究是半壁江山,北朝傳至北周,楊堅建立大隋,南渡長江統一華夏。隋朝末年,李密、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李淵等各路諸侯並起,最終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助其父定鼎天下,方有這大唐盛世。

大唐建國以來,先是隱太子與太宗爭皇位,引發了玄武門之變,後來加上武氏亂政唐朝雖是盛世,卻也飽經政亂。及至武後末年,宰相張柬之聯合幾位大臣衝入皇宮逼武曌退位,乃使大唐得以複辟,中宗之末,韋後亂政,毒殺天子,幸玄宗皇帝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一黨,扶睿宗即位,後來玄宗皇帝開創開元之治,及至天寶年間,玄宗懈怠,乃使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雖未使大唐亡國,卻深深撼動了統治根基,自唐肅宗以後,代宗傳德宗,德宗傳順宗,順宗傳憲宗,憲宗傳穆宗,穆宗傳敬宗,敬宗之後大權盡落於宦官之手,直至朱溫攝政才徹底清除宦官之亂,敬宗傳武宗,武宗傳文宗,文宗傳懿宗,懿宗傳僖宗,僖宗傳昭宗,昭宗傳哀帝。其間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權臣黨爭、腐敗加劇等問題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唐朝雖然一直延續到天祐四年,卻早已名存實亡。

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皇帝李忱舊病複發,為了治療疾病,不去服藥,反令人煉製丹藥,服了丹藥病不見好反而愈加嚴重,宣宗以為定是藥量不夠,所以一下子服下去一瓶丹藥,卻因服藥過量而毒發駕崩。宦官迎立宣宗長子李漼即位,是為唐懿宗。這一日,唐懿宗端坐在朝堂之上,宰相夏侯孜出班奏曰:“啟稟陛下,浙東鹽販裘甫聚眾造反,已經攻占了象山,明州觀察使鄭祶德上表請求朝廷發兵援助。”懿宗聞言,言道:“區區刁民而已,令衢州、婺州、明州、台州幾處官兵將其剿滅就是了,不足為慮。”原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情況嚴重,各地暗自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朝廷難以支付起巨大的軍費支出,隻得加重地稅,更進一步加重了鹽茶酒等的稅收,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藩鎮又私自擴充土地,導致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裘甫出身於窮苦農民之家,早年以販私鹽為生,見此情形,便在本村糾集了數百名農民聚眾起義,攻占象山。次年正月,屢敗明州城官兵,進逼剡縣,眾至數千人。二月,大敗浙東唐軍於三溪,百姓紛至投奔,隊伍增加到三萬人。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建元羅平大聚資糧,購良工,治器械,聲振中原。三月,義軍分兵攻打衢、婺、明、台等州,奪取唐興、上虞,隨後又向東南沿海地區發展。浙東官兵屢戰屢敗,唐廷急調前安南都護王式為浙東觀察使,統領諸道兵前往鎮壓。義軍又北上餘姚,殺縣丞和縣尉,東破慈溪,進占奉化,抵達寧海,殺掉縣令而占據之。裘甫麵對義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沒有采納副將劉郃提出的迅速攻取越州,沿浙江築壘拒守,伺機向外擴展的正確方略,而猶豫不決,坐失良機。四月,王式率兵進屯越州,旋即分兵兩路向東、南方向齊進。起義軍連戰皆敗,失掉寧海城,於寧海西南的南陳館又喪失萬餘人,沿天台山黃罕嶺向西北方向逃遁。六月,起義軍退守郯城。王式率官軍集中兵力攻城,不惜起用龍陂監的牧馬,借助吐蕃、回鶻的數百名騎手輪番進攻,三天交戰八十三次,裘甫、劉睢等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斬。起義軍將領劉從簡率五百人突圍後,亦在大蘭山戰敗被殺,至此,裘甫義軍全部失敗。裘甫起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卻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