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與原本的曆史一樣,宋金兩國終於達成協議,結盟共同攻遼。
宋徽宗趙佶聽取護國天師傲長風的建議:任命樞密使童貫為主帥,太尉宗澤及西北禁軍都指揮使種師道為副帥,新任太傅李綱為監軍,宣武將軍韓世忠為前軍主將,楊威將軍嶽飛為前軍副將,共領大軍二十餘萬,於五日後出兵伐遼。
對於這次北伐,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員都持悲觀態度。因為近百年來,大宋不管是抵禦遼國,還是對西夏用兵,雖然也有幾次小勝,但大多都以失敗告終。
別人沒有信心,傲長風其實也沒有把握。但他知道時不我待,他要借這次北伐的機會,好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在中原王朝的曆史上,漢朝曾經北逐匈奴、南定百越,唐朝也曾東征高麗、西滅突厥。可為何到了宋朝,就不一樣了呢?大宋先是被遼國打得俯首稱臣,接著又在西夏麵前屢屢受挫,將來甚至會被金國攻破都城,直到最後覆滅於蒙古鐵蹄之下。
是大宋的軍隊不堪一擊嗎?
就這個問題,傲長風小的時候便請教過傅經綸,傅經綸也詳細地向他說明過:
宋朝的軍隊人數堪稱曆朝之最,宋神宗的時候,達到了空前的一百二十五萬,幾乎占據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可這麼多的軍隊,卻仍然是屢戰屢敗,其中原因就關係到了“流民”問題。那些因為土地被霸占,或者因為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農民,他們無法生存,隻能成為乞丐、盜賊和流浪漢。朝廷為了避免他們暴動,便出錢雇他們當兵,即宋朝曆來貫徹的“募兵製”。
這種製度使宋朝成為曆史上除西晉外,唯一沒有發生過全國性農民起義的王朝。梁山宋江和浙江方臘的起義,其實範圍很小,都沒超出一個省。宋江後來歸附朝廷,即所謂的“招安”,便是這種製度造成的。
“募兵製”雖然解決了社會問題,卻嚴重腐蝕了軍隊力量,是導致宋朝在軍事上一敗塗地的主要原因。因為“募兵製”所招收的士兵都是終身製,年年招兵,又無人退役,遇到災年,災民們更是通通當兵。所以軍隊人數不斷膨脹,朝廷的軍費開支也越來越大。可偏偏宋朝又是曆代最富裕的王朝,盡管軍隊人數眾多,但待遇卻絲毫不差。於是久而久之,那些遊手好閑的混混與無力謀生的老弱病殘也充滿於軍隊之中。
對這些“混飯吃”的士兵來說,當兵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就隻是為了掙錢。每當打仗的時候,將軍們要是不許諾豐厚的賞賜,他們根本不會奮勇殺敵,而是敷衍了事。如果戰況稍微不利,他們更是會掉頭就跑、一潰千裏。
士兵的素質每況愈下,戰鬥力當然就越來越差,但還有更糟糕的:宋朝嚴格控製武將權利,各支軍隊中的主將都由文官兼任,而且調動頻繁,往往一名將軍在所屬部隊待不了半年,就被調往他處。長此以往,各支軍隊都“將不知兵、兵不識將”,打起仗來就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