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驚無險”申冬奧
時事
作者:邱楊
“北京!”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念出這並不標準的讀音時,意味著北京擊敗阿拉木圖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也成為世界上首個同時舉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測不準的“同情票”
44∶40,北京險勝阿拉木圖,這個結果在魏紀中的預料之中。“我估計有五六票的差距,如果沒把握好,差距可能在一兩票。”這位79歲的老人雖已白發蒼蒼,卻依然腰杆筆直,聲如洪鍾。從沙發上站起來時,排球運動員的瘦高個頭便立即顯了出來。
到今年申辦冬奧會,老人已經先後三次與“奧運”結緣。1993年,他是奧申委秘書長,全盤負責申辦工作。2001年,他負責“申奧”財務和市場開發,以及英法文字稿的修改與校訂。而這一次,他是負責陳述文稿審核與校訂的特聘專家。
魏紀中把“險勝”歸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同情票”傾向。“所謂的‘同情票’,並不是說要讓弱者贏,而是不能讓弱者輸得太慘。如果輸得太慘,對這個國家和人民是很大的打擊。因為在國際奧委會委員眼裏,贏1票和贏50票結果都是一樣的。”老人伸出手指強調,“隻差4票並不等於委員們就認為阿拉木圖比北京好,這點我們必須要分得清楚。”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源自魏紀中多年來的經驗和對國際奧委會的熟悉。早在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辦奧運會時,結果就是以兩票之差落選。“那時候亞非拉國家的委員給我們投了很多‘同情票’,一如今天的阿拉木圖。”
等到2001年北京再次申辦時,魏紀中又遇到了“同情票”,不過這次卻是幹擾。“當時伊斯坦布爾已經第四次‘申奧’,前三次都輸得很慘。”為了打探消息,魏紀中特意在投票前去了一趟伊斯坦布爾。“對方很實在地告訴我,他們第一輪不能下,否則想再申辦就很困難了。所以第一輪會有一些‘同情票’在他這裏,但第二輪這些票的去向就不知道了。”
魏紀中將這個情況告訴其他同伴,但幾乎沒人相信。“大家覺得北京在第一輪就能當選,如果第一輪過不了,北京的機會就很小了。但我的判斷是,北京會在第二輪投票中通過。”後來的結果確如他所料。
出於對“同情票”的預判,在申冬奧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魏紀中就表明了“有希望,無把握”的態度。“當時大家都很反感,怎麼能這麼說呢?”魏紀中卻明白,“沒把握並不是說委員們不認同北京,而是一旦‘同情票’沒把握好,就容易弄巧成拙這叫測不準規律。”
作為前蘇聯的冬季運動基地,哈薩克斯坦在冰雪上是有優勢的。“但具體到阿拉木圖,它的優勢是雪,冰卻是它的劣勢。”早在2011年,魏紀中就協助阿拉木圖舉辦過亞洲冬季運動會,去過那裏十幾回。“阿拉木圖至少要再蓋兩個大型室內冰球場,否則根本不夠用。”魏紀中說,哈薩克斯坦世界級水準的冰上設施在阿斯塔納。“但阿拉木圖到阿斯塔納要坐兩小時飛機,且沒有鐵路連接。”
自從20年前獨立以來,哈薩克斯坦依靠石油和天然氣成了富裕國家。但國際形象仍停留在“未知”和“波拉特家鄉”之間。如果阿拉木圖贏得2022年冬奧會主辦權,就像哈薩克斯坦媒體調侃的那樣,“就不用再解釋哈薩克斯坦是什麼以及在哪裏了”。此舉是提升哈薩克斯坦國家形象的重要策略。
“相較於阿拉木圖,北京的優勢在於經驗,辦2008年奧運會的人現在還能幹。比如印尼1962年辦過奧運會,但現在如果再辦,人員就是全新的。”魏紀中強調,“不是辦過奧運會就有經驗,而是辦過奧運會的那些人,還能傳承。”在經濟整體實力上,北京的優勢也是明顯的,甚至很難有可比性。
事實上,阿拉木圖很清楚這種差距,並且善於利用這種差距。“悲情牌”是阿拉木圖一以貫之的申請策略,目的就是要爭取“同情票”。7月31日在吉隆坡召開的128屆國際奧委會全會上,花滑名將丹尼斯·譚在阿拉木圖的最後陳述中,如此說道:“17年前,我第一次在阿拉木圖商場裏的冰場開始訓練,那個時候阿拉木圖的冰上設施都是在商場裏。比起十幾年前,如今阿拉木圖無論室內還是室外冬季設施,都非常完善。”
但在魏紀中看來,光打感情牌不夠,要打動人還要有真正實際的東西。“在陳述結束後的評估團彙報中,說到北京時並沒有補充什麼,但說到阿拉木圖時,卻提及新收到的飯店保證,大概有4萬間客房提供,但評估團主席又加了一句,說其中90%還沒有建起來。”這讓魏紀中詫異,“這不是給人印象,建這些旅館純粹是為了2022年冬奧會,會後不會形成遺產,反而造成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