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9枚公章變成1枚之後(2 / 3)

但由於“同情票”的測不準規律,加之國際奧委會凡“冬奧”就傾向小城市的做法,盡管魏紀中篤定“北京一定能拿到”,但最終的結果仍然增添了變數。

陳述之戰

“頂峰!”對於7月31日中國冬奧申委在吉隆坡的最後陳述,說話一向直接的魏紀中這次卻不吝讚美,“最好的一次,比所有演練都要好”。作為專家團的成員,魏紀中已經前前後後參加了11次陳述演練,絕對有資格做出這般評價。

按照國際奧委會規定,申辦城市可以派10名代表團成員參與陳述,但每個城市的陳述時間不能超過55分鍾。事實上,除去開場和銜接,每個陳述人平均可用的時間隻有4分鍾左右。但對於所有陳述人來說,這4分鍾,卻意味著一場沒有硝煙之戰。

陳述稿從最初成形到最終定稿,先後經曆了8個大版本的調整,其中小改動無數。“區別主要在於材料的取舍。”但取舍的標準是什麼?魏紀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106頁《國際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137頁《2022年冬奧會申辦城市評估報告》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通讀下來。他指著手中厚厚的英文原稿說:“我們更多隻注重最後的結論,而不詳細研究完整的內容,這是通病。”

在此之前,讓陳述專家團反複琢磨的是對雪的表述。“北京缺雪,我們該怎麼表達?”通讀之後,魏紀中豁然開朗,“我們老說在雪的問題上對我們不利,其實不然,評估團報告明確說了,北京延慶造雪有有利條件。隻不過這句話‘躲’在不起眼的角落裏。”由此,陳述詞從過多的解釋,調整成實事求是承認短板,然後提出具體措施來補齊短板。

經過數輪打磨修改的陳述稿力爭每一處表述都精準到位。“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字,實。”在魏紀中看來,“通過具體的數據和陳述性語言,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我已經做了什麼,我還要做什麼,我要怎麼做。這才讓人信服。”

光有落在實處的內容還不夠,如何用流暢的語言和拉近距離的方式傳遞給國際奧委會的委員們,更是挑戰。

首先麵臨的便是語言關。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李妮娜在陳述人中英語相對薄弱,為了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英語口語,北京冬奧申委專門為她配備了英文專家。“張大嘴巴,每一個音節,都要清晰地發出來。”一對一教學的英語“教練”要求李妮娜反複練習,直至每一句中的每個單詞都發準為止,“甚至包括加重語氣應該放在哪幾個單詞上,每句話要用什麼樣的狀態說出來”。

語種的選擇本身也是重要的姿態。劉延東副總理在6月初的洛桑陳述上還是全中文陳述,這次的最終陳述卻是中英文雙語。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為了顯示對國際奧委會的尊重,也讓世界看到中國交流的誠意。在魏紀中看來,雖然實際上給劉副總理的練習時間不長,但她卻真正下了工夫。“她請楊瀾幫她錄好音,然後對照著楊瀾的發音反複地練習,還請專家組裏英文好的幫她糾正發音。”

由於國際奧委會的官方用語是英語和法語,如果陳述人中有人能用法語陳述,無疑將拉近陳述人和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距離。“但陳述人中恰恰沒有專門學過法語的人,大家就說,那楊瀾你來承擔這個挑戰吧。”楊瀾無奈笑道。實際上,6月的洛桑陳述中楊瀾就是用的法語,但最終陳述與洛桑卻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訓練時間也僅僅隻有3周。

一向以英語流利著稱的楊瀾,這次也遇到了新挑戰。“因為沒有學過法語,所以隻有反複練習。到後來晚上做夢都在說法語,據說這就離成功不遠了。”楊瀾笑著說。在已經被她裁成若幹張小紙條的講稿上,畫滿了各種記號。她還特地請教了北京大學的董強教授和冬奧申委的魏紀中、孫維嘉兩位先生。包括回家後,曾在法國留學的丈夫也常常督促她練習。

除了流暢的語言之外,性格色彩鮮明的表達方式也很重要。已經懷孕6個月的楊揚,是陳述人中與眾不同的一位。作為曾經的冬奧會冠軍、如今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她並不是作為一個“新人”站在陳述台上。“麵對台下的同事,我要盡可能地做回自己,用大家熟悉的那個我來講述中國的申冬奧夢想。”

這反而讓楊揚放鬆很多。陳述中與姚明的互動,也成為她的經典片段。“是的,我確實是站著的,可是姚明實在是太高了!”風趣的語言逗得台下的觀眾會心一笑。“運動員應該個性化一點,我們沒必要太嚴肅。”楊揚想讓委員們看到一個性格色彩鮮明的中國代表團,“因此設計了互動環節,用玩笑的方式詮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