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洪秀柱要過的三道坎兒(2 / 2)

對中間選民而言,最為關心的當然是候選人的經濟、社會、民生政策,但是洪秀柱和蔡英文在這些方麵應該不會有大的差別,因此難以成為中間選民評判的標準。除此之外,中間選民最為關切的就是候選人的兩岸政策。

目前,洪秀柱已經推出了較為成形的兩岸政策主張,主軸是“一中同表”和“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洪秀柱認為,“九二共識”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應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一中同表”的具體內容就是兩岸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其“主權”宣示重迭、“憲政治權”分立。用通俗的話來說,“兩岸是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憲政政府”,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也非任一方的內政事務,而是整個中國的內部關係。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有五個原則,包括恪遵“憲法”、平等尊嚴、整體推動(協議須與國際參與、安全議題同時處理,確認大陸簽協定後放棄以武力處理兩岸問題)、確保和平,民意為本。

洪秀柱的兩岸觀是從台灣長遠利益出發的。國際和地區間政治講究的是實力,實力決定地位和命運。2000年,大陸經濟總量是台灣的5倍,2010年拉大到20多倍。未來,這種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對照20多年來兩岸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實力地位,正好與兩岸實力對比呈現正相關的走勢。可以說,越早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台灣可資利用的籌碼越多,也越能得到更大更多的好處。洪秀柱應該是看到了這種競爭的殘酷性,才提出這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兩岸政策。

尤其是相較於蔡英文不清不楚的“維持兩岸現狀論”,洪秀柱明確指出要打造“九二共識”升級版,與大陸展開政治談判,並簽訂和平協議,對島內輿論有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即使在大陸和港澳地區,也刮起了一陣“柱柱姐”的旋風。

然而,在選舉至上、民粹至上的台灣社會中,洪秀柱的兩岸觀卻不能得到民眾的認可。因為洪秀柱的兩岸政策主張較為超前,也引起了島內政壇的紛爭。在綠營方麵,蔡英文直指洪秀柱“躁進”,深綠勢力則趁機給洪秀柱扣上“急統”、“賣台”的帽子,甚至要挑動島內敏感的族群神經。在民眾認知方麵,6月29日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發表的民調顯示,有37.1%的受訪民眾認為洪秀柱傾向“兩岸盡快統一”。而島內民意是要“維持兩岸現狀”,甚至傾向於“維持現狀後獨立”。即使是在藍營內部,也有人表示不讚成。在國民黨智庫提交給洪秀柱的選舉政綱中,“一中同表”和“和平協議”主張均未被公開納入。國民黨籍“立委”張嘉郡甚至公開質疑洪秀柱“一中同表”主張,並威脅要退出國民黨。

美國態度仍重要

美國在台灣“大選”關鍵時刻的言行,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美國對台灣“大選”候選人的態度格外引人關注。

毫無疑問,美國絕不會公開表示支持某位候選人,但是美國的言行足以讓台灣選民認為美國傾向於支持某位候選人。2012年“大選”中,蔡英文雖然於2011年9月訪美爭取支持,但美國更傾向於支持馬英九,因此在選前通過各種方式向台灣民眾釋放信號,使蔡英文最終功虧一簣。

今年5月底6月初,蔡英文攜其“維持兩岸現狀論”訪美,在美受到高規格接待,似乎取得了較大成功。島內更有輿論認為,美國已經選擇了蔡英文。對此,國民黨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才有朱立倫力勸洪秀柱訪美一說。

對於美國而言,洪秀柱似乎有兩點不太符合其期待。一是洪秀柱拒絕訪美“麵試”。雖然“美國在台協會”官員表示歡迎洪秀柱訪美,而且承諾給予與蔡英文相同的禮遇,國民黨中央也希望如此,可是洪秀柱個人意願不高,因此目前可以斷定洪秀柱選前訪美的可能性不大。這與蔡英文積極與美國聯絡、並不顧形象與身份地赴美趕考,形成鮮明對比。二是洪秀柱的兩岸政策太過“躁進”。美國希望台海和平,但不希望兩岸統一。洪秀柱所提的“一中同表”和“和平協議”,雖然並不代表兩岸統一,但卻使兩岸關係向前邁進一步,這是美國所不樂見的。

當然,洪秀柱也不是反美派,也希望與美國進行積極溝通。雖然洪秀柱可能不會親自訪美,但國民黨或者洪秀柱可能會派出代表赴美,與美國進行政策溝通。同時,目前執政的馬英九當局也會積極做美國的工作。7月,馬英九“過境”美國期間,據稱將會回其母校哈佛大學演講,重點將是闡述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並揭露蔡英文兩岸政策的模糊性和虛偽性。此外,台灣當局駐美機構也會盡其所能向美國政、商、學界傳遞洪秀柱的政策主張,使美國了解並理解,不至於使美國在2016年“大選”中站到蔡英文的隊伍中去。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選自:世界知識2015年14期)